正文 慈禧倚重的大清棟梁(1 / 3)

並不遙遠的人物

距今大約兩百年前,這本書的主人公在湘陰出生。

2008年是本書主人公一百九十六歲的誕辰。基因科學帶來了生命超長延續的希望,一百五十年的壽命,是當代人正在企望達到的高齡。現齡一百九十六歲的老人,雖已逝去,和我們的曆史距離,其實並不遙遠。他所做過的那些事情,和我們的距離更是近在咫尺。

這個人名叫左宗棠。

他是照耀過中國近代史的一顆明星。當代人隻要展開晚清那一幅幅風卷殘雲的畫卷,怎麼也繞不開他的身影。

隻要你的遊思闖入左宗棠的時代,就無法擺脫他的影響。他是左右那個時代的雄魂。

左宗棠為什麼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首先因為他是高官。

在官本位的社會,官大影響就大。隻要身居高位,任何人都無法低調。

何況左宗棠身居極品的高位。

他在六十一歲那一年,出任清廷的東閣大學士,入閣拜相了。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於當朝宰相。用現代國家的官製套改一下,我們就得稱他老人家為左總理了。

八年以後,左宗棠六十九歲,又出任軍機大臣,掌管兵部。他還兼任最高軍事委員會手握重兵的副主席。能者多勞,慈禧太後還讓左總理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跟洋人打交道,兼管了外交事務。

這樣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隻聽令於慈禧這個女人,因為她是清末政權真正的大老板。

有清一代,是滿人當道啊。漢人當高官,難度不亞於美國黑人當總統。何況這是一家私企,不跟董事長沾點親帶點故,總難進入要害部門。就算看在你本事大的份上,讓你管了點事,也有幾雙眼睛在暗中盯著你。越是人才,越是能折騰,人家越要妨著你搗鬼。

滿清統治者對漢人就是如此。你的文章寫得水上能點燈又怎樣?你對皇家俯首貼耳口稱奴才又怎樣?照樣不能真正得到重用。

左宗棠是一個漢人,憑什麼取得女老板的信任,得到如此的重用?慈禧弄權,疑心多暗鬼,眾所周知。什麼樣的漢人,才能令她深信不疑呢?

隻有一個可能。他為坐江山的人辦好了別人辦不好的差事,立下了赫赫軍功,而且忠心可昭,才能身居宰相的高位,掌控軍機,手握重兵,一言九鼎。

那麼,左宗棠究竟做了一些什麼樣的事情,會使慈禧讓他去做支撐滿清帝國大廈的棟梁呢?

打開左總理的功勞簿,隻挑一件氣壯山河的壯舉來說,便足以令人心服口服。

光緒初年,西曆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左宗棠指揮湘軍和清軍部隊,大戰新疆,為中國收複了一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左宗棠是湖南人。就拿湖南來折算,這一片國土,大致相當於八個湖南省的麵積。我國領土的麵積現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那麼隻要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能知道,左宗棠當年收複的國土麵積,正好是現在國土麵積的六分之一。

左宗棠收複了這麼大片的國土?真是令人咋舌!千真萬確,左宗棠此舉,使他成為中國曆史上收複國土最多的將軍。

左宗棠辦的這份差事,很對慈禧的胃口,也對了愛國主義的胃口。既對慈禧胃口又令國人拍手稱快的事情,不能說沒有,但確實不多,所以說非常難得。他的這份勳績,一百多年來,為國人嘖嘖稱道。

左宗棠在大西北作戰,收複失地,這是強硬的一手。硬漢是否也有溫柔的一手?別人不知有沒有,左宗棠是有的。這位陝甘總督在瘡痍滿目的西北三省大抓和平建設,醫治戰爭的創傷。

西北大開發,建設大西北,是當代中國執政者提出的宏偉戰略目標,也是左宗棠的一個宏願。他沒有搞口號治國和標語治國,而是在有生之年鞠躬盡瘁,拖著孱病之軀,咳著血,拉著肚子,辦了很多實事。

左宗棠治理大西北這道大題目,關鍵詞如下:創辦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修造路橋,興辦軍屯,鼓勵民屯,興修水利,禁止毒品,開墾荒地,發展農桑,穩定邊防。

這些字眼怎麼聽起來都很耳熟?那是因為和當今的時事都能掛上鉤。解放軍新疆建設兵團的建立,是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壯舉,有些時日了。西部大開發呢?禁毒戒毒呢?還有大搞基本建設呢?那是近年來媒體經常報道的新聞。很多事情,左宗棠先行了一步,我們這些後人,跟著他的足跡走下去。他在前麵走,我們在後麵跟。他去世之後,曆史前行未遠,仿佛一場接力賽,我們從他手裏接過了那根標誌性的接力棒。

所以,一百九十六歲的老人,仿佛就站在我們身後。

滿清集團的CEO

慈禧是個權力欲極強的女人。在她剛剛成為皇太後的那些日子裏,她就不得不思考如何對付趾高氣揚的洋人。1860年9月,她和皇帝老公一起倉皇逃到熱河,就是為了逃避英法聯軍的進攻。那些風雨飄搖的日子,真是擔驚受怕啊。大清幾十萬常備軍,怎麼就抵擋不住那點鬼子兵呢?老公在驚嚇之下病死了。她好不容易搞了個政變,才沒被肅順那班顧命大臣廢掉武功。熱河那段噩夢不斷的日子,她是不想再過了。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她真想有人能夠遏止洋人的凶焰。在慈禧心目裏,敢於和洋人叫板的大臣,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才是朝廷的主心骨。

這個女人專權以後,發現她所統治下的中國,積貧積弱。再把手下那班高官厚祿的大臣瀏覽一遍,多數人對外國的侵略畏之如虎。她很失望啊。經過多年的考察,她發現大臣中隻有一個人不怕洋人,而被洋人所畏懼。這個人就是左宗棠。

光緒七年,西曆1881年,慈禧召見左宗棠時,把話說得很明白:“爾向來辦事認真,外國怕爾之聲威。”這個精明的女人看出來了,隻要有左宗棠這個重臣在朝,對洋人就是威懾,“或可省事”——少了不少麻煩,“故以此累爾”——所以要偏勞這位年邁多病的三朝勳臣。

自從19世紀西方和東方的一些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和武器革新,在中國人眼裏成為“列強”之後,他們害怕的中國人,應該說為數不少。但是,在慈禧掌權那會兒,能讓他們肅然起敬的中國人的確不算多,左宗棠和他景仰的林則徐,都是其中的硬漢。在左宗棠以後,他的家鄉湖南,不怕列強的人才輩出,既有帶兵打仗的書生,也有職業軍人,毛澤東、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人,都是世界矚目的人物。

左宗棠之所以能夠在慈禧統治集團中節節高升,因為他是集團高層唯一的對外軍事強人和外交鷹派。沒有他,這個國家就失去了脊梁骨。他是大清王朝走向沒落的時期,賴以支撐下去的肱股之臣。

慈禧在做貴妃的時候就留心政治。也許她從丈夫奕詝那裏,就曾聽說過左宗棠這個湖南的強人。鹹豐九年年底,西曆1860年年初,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鹹豐皇帝寫了一道奏疏,其中有一句驚世駭俗的論斷:

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這句話一直流傳至今,對左宗棠評價之高,一直令人覺得難以理解。

慈禧當然也會懷疑這個論斷是不是炒作。但是到了她自己君臨天下的時代,她才深信潘祖蔭這個江蘇的夫子所言不虛。

慈禧登上軍政舞台的時候,還隻有27歲。孤兒寡母,需要軍隊做靠山。那時候,愛新覺羅家族在國內的敵人,太平天國還在,撚軍勢力強盛,廣西、貴州和雲南,武裝造反者的起義風起雲湧。臣子們紛紛上書,都說湘軍是朝廷最大的依靠,小皇帝載淳的兩位年輕的母後,繼承和發揚老公的既定國策,在軍事上更加倚重湖南人。

於是,主張重用漢人的肅順雖然死了,他曾力挺的湘軍,包括左宗棠,卻繼續為處死他的慈禧效力。曾國藩保薦任何人,慈禧都會準予提拔。

左宗棠那時早已完成從師爺向領兵大將的身份轉變,在江西和安徽南部戰功赫赫,慈禧已經看出他還有更大的潛力。她現在已經知道,她那已經過世的老公沒有看錯這個人。

從此,左宗棠不斷得到慈禧的提拔,直到成為滿清集團的CEO。

忠君報國

同治元年,西曆1862年,左宗棠整整五十歲。這個湘陰人真正的發跡,就是從這一年開始。

同治,是載淳登基所改的年號,也是慈禧太後與慈安太後垂簾聽政的年號。同治元年,表明慈禧開始治理國家。

慈禧剛剛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就將左宗棠任命為封疆大吏。

西曆1862年1月23日,左宗棠接到慈禧的任命,出任浙江巡撫。他實現了人生的第二次飛躍。

慈禧急於提拔左宗棠,當然不是心血來潮。首先,左宗棠有曾國藩的舉薦。其次,她也是繼承先皇老公的遺誌。左宗棠的第一次人生飛躍,正是在先皇老公鹹豐的眷顧下實現的。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讀書人的口頭禪。這裏所說的知己,是指有來頭的人。隻有他們,才能提拔和重用讀書人。平起平坐的人,甚或地位更低的草根階層,盡管知己,盡管貼心,讀書人也不會為他們去死的。知己者地位越高,讀書人的效死之心就越堅定。如果知己者是皇帝,那就真願肝腦塗地了。

左宗棠一生中遇到的知己,若論地位之高,非鹹豐皇帝夫婦莫屬。他的感恩之心,真是難以言喻。“忠君報國”四個字,在別人也許是口裏說說而已,但是在左宗棠這個快言快語的漢子身上,卻體現為報答知遇之恩的滿腔熱忱。慈禧看準了這一點,對他信任有加。

左宗棠素懷將相之才,可是在48歲以前,未曾得到施展身手的舞台。若非全國的造反武裝風起雲湧,逼得鹹豐皇帝求才若渴,他的最佳出路,恐怕就是默默無聞地終老山野了。

左宗棠的名字引起鹹豐的關注,是在1856年1月。禦史會稽宗稷辰向朝廷薦舉人才,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不求榮利,跡甚微而功甚偉。若使獨當一麵,必不下於胡林翼諸人。

胡林翼是鹹豐深為倚重的湘軍大帥。湖南的書生帶兵打仗,他是第二個成為封疆大吏的重臣,比曾國藩還早了幾步。現在有人說左宗棠的才幹不下於胡林翼,鹹豐自然眼睛一亮。

不管提拔什麼人材,都要履行組織程序。鹹豐令湖南巡撫寫出確切的評語,報送中央組織部門,引見這個人材。從此,凡是湖南籍和湖北籍的京官上朝,或者是兩湖的地方官覲見皇上,鹹豐都要問他們是否認識左宗棠。答曰“認識”,鹹豐便要垂詢一番:左宗棠究竟是個什麼人啊?

鹹豐聽到的反映,並非清一色的好話。左宗棠才識過人,容易引起妒忌。偏生他又是個直腸子,不但不會巴結權貴,還難免得罪了皇親貴戚。這樣一來,官場上頂他的人少,拍磚的很多。誇他的人誇上了天,貶他的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鹹豐不知應該相信哪種評價。多虧湖南巡撫駱秉章是左宗棠的雇主,上奏力挺。

駱秉章惟恐皇帝聽了不實之詞,不願接見左宗棠,還幫左宗棠捏造了一個心願,說他很想上北京觀光。其實左宗棠已有三次進京的經曆,當時北京並無奧運之類的盛事,除了皇帝的接見,對左宗棠沒有特別的吸引力。

皇上信以為真,在同年的6月份再次頒發上諭,要求在會試之年引見左宗棠。

經駱秉章奏該員有誌觀光,俟湖南軍務告竣,遇會試之年,再行給谘送部引見。

三年過去,到了西曆1859年1月6日,鹹豐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左宗棠的老鄉郭嵩燾。

鹹豐說話的語氣溫和,氣氛很像隨意聊天,可見天子心態比較休閑。這種狀態是難得的,鹹豐是個多災多難的天子。他每天都要閱看各地前線的戰報,心煩氣躁的時候居多。所以,郭嵩燾覺得有些意外。不料皇上說出來的話,更令郭嵩燾摸不著頭腦。

皇帝問道:“你認識左宗棠嗎?”

郭嵩燾想:今天刮什麼風,皇上怎麼問起我家鄉的那位生死之交了?

嘴裏連忙奏答:“從小就相識。”

皇帝又問:“自然有書信來往?”

奏答:“有信來往。”

皇帝說:“交給你一件差事,你得給朕辦好了。”

郭嵩燾心裏一緊:左季高犯什麼事了?

嘴裏答道:“請皇上吩咐,微臣一定盡力。”

“你給左宗棠寫信時,把朕的意思告訴他:應當出來為朕辦事。左宗棠不肯出山,究竟為了什麼?朕想,大概是淡泊功名吧。”

郭嵩燾鬆了一口氣:原來是好事!連忙奏答:“左宗棠自認秉性剛直,與別人合不來。他在湖南辦事,與撫臣駱秉章性情契合,彼此都不肯分開。”

皇帝把話題一轉,問道:“左宗棠才幹怎樣?”

郭嵩燾連忙抓住力挺好友的機會,奏答:“左宗棠才幹極大,料事明白,沒有辦不好的事情。尤其難得的是,人品極為端正。”

皇帝又問:“左宗棠多少歲?”

奏答:“四十七歲。”

鹹豐不無惋惜地說:“再過兩年,就五十歲了,精力就衰減啦。要趁現在精力還算旺盛,出來替朕辦事。不要糟蹋自己,你要好好勸他。”

郭嵩燾答道:“臣也曾勸過他,隻因性情剛直,眼睛裏摻不得沙子,所以不敢出山。不過這麼多年來,他天天都在本省辦事,現在湖南四路征剿,貴州廣西籌兵籌餉,多半是左宗棠在出力。”

皇帝說:“聽說他想參加會試?”

奏答:“有這個意思。”

鹹豐倒也爽快,一語道破科舉製度的無用,說:“左宗棠何必以進士為榮呢?文章報國與建功立業,哪一樣收獲更大?他有這麼大的才幹,一定要出來辦事才好。”

郭嵩燾心想:季高的心大得很,皇上要他出來辦事,須得給個大官才行啊。

嘴裏奏答:“左宗棠為人是豪傑,每當說道天下事,感激奮發。如果皇上降下天恩,對他委以重任,他萬萬沒有拒絕的道理。”

郭嵩燾說完,抬眼觀察皇上的神色,希望皇帝嘴裏吐出一個重要的官職來。

誰知鹹豐就此打住,似乎對此事已有定見,開始垂詢其他國事。

不過,鹹豐想要左宗棠出來當大官,意思是非常明顯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讀書人求官,皇帝不給。到了左宗棠這裏,關係似乎顛倒了。左宗棠不願做官,皇帝反而一再叮囑臣子勸他出來做官。鹹豐為了對付造反武裝,真是放下架子求能人幫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