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u(追隨伊凡·謝爾蓋耶維奇)
出於個人原因,我對交通事故這個主題有特別的興趣,所以對《天使之耳》倍感期待,結果也沒讓我失望,可說是我喜歡的那種平淡中見尖銳的良心之作。《天使之耳》這個名字在讀之前大概會一頭霧水吧,還是原來的《交通警察之夜》更直接,不過其實並不是每篇都有交警出麵。所謂良心,就是意識到在血肉之軀和鋼鐵之車的碰撞中,不管責任在誰,吃虧的永遠都是血肉。不論開車、騎車或步行,遵守交規都是先為己再為人,不需要高尚的理由,隻要想想自己和身邊兒人的安全——惜命不是膽小鬼,有這個覺悟就行。
開篇就小驚豔,難怪會以此為書名。深夜兩輛車在十字路口相撞,一輛坐著一對兒情侶,一輛坐著一對兒兄妹,開車的哥哥身亡,妹妹作為己方的惟一目擊者卻是個盲人,但她超乎尋常的聽力為車禍做出了精確到秒的證明。天平似乎向兄妹一方傾斜了,能夠真相大白令我感動不已,不由得感歎的確是天使之耳啊。可是收筆卻來了個看似輕描淡寫的逆轉,雖然可能不會改變事故的處理結果,可正是因此才讓我體會到所謂腋下流汗的寒意。我不由得再次感歎,作者跟女性有仇啊?接下來的《分隔島》和《危險的新手》也是,前者描寫了一個決絕的女遺屬,後者又讓我有流汗的衝動……一定要小心東野筆下的女性,腦子不好使的大概都變成了屍體,活著的通常都是厲害角色……
《請通過》講了一個複仇的故事,我不知道為了那個程度的罪行,值不值得進行殺人的報複,所以也許複仇者從一開始就是以懲戒為目的,終究還是下不了手吧。重點或許並不是這個差點兒成為案件的故事有怎樣的真相,而是對路邊兒違規停車的警示吧。關於這點,作者在附錄裏這樣寫道:
路邊停車恐怕是最多人犯過的違規行為吧。因為有很多時候都無法取締,駕駛人的犯罪意識也很低,這是不爭的事實。另外,還有人會自我辯護說:“即使我把車子停在這裏,也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然而實際上,路邊停車真的是個大麻煩,有時候甚至會關乎人命。所以,我就寫了《請通過》。關於這部作品,有位讀者在網路留言板上寫:“那名主角太奇怪了,那種人一定也會在路邊停車。”這名讀者因為主角對路邊停車的憤怒而感到生氣,真是讓人受不了耶。
我也不能理解那個讀者。喜歡這篇主要是因為我對這個行為的特殊關注,簡直可說是到了bt的程度吧?我家住臨街的樓,街道原本很窄,又有公交通行,高峰期堵車嚴重,可是多年前拓寬後,堵車狀況並未好轉太多,直接也可說主要原因就是,拓寬後的馬路變成了便利停車場。街道兩旁自行車道的位置永遠停著一排汽車,相當於根本沒拓寬嘛!更誇張的是,公安局就在路邊兒,他們的車也大大咧咧地停著,所以一般轎車就更理直氣壯了。就連我家樓下很有限的空地兒也總是被幾輛車填滿,自行車推不出去是常有的事兒,我的特殊關照就是貫徹當年跟《元元說話》學來的磚頭策略。
早期我還煞有介事地在往放在引擎蓋兒上的磚頭下壓一封“恐嚇信”,寫上諸如“下次磚頭就不是放這兒了”之類的威脅,後來連寫都懶得寫了,直接上磚頭,有點兒自知之名的人都會懂的……身為一個騎車人,我對自行車道被汽車占據絕對完全無法接受,血肉之軀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路邊兒隨時可能打開的彈簧一樣力道的駕駛室門兒和馬路上飛馳而過的大小車輛之間,試試看你就知道有多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