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何苦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1 / 1)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在我們生氣的時候,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人就一定會因為我們生氣而被懲罰嗎?他就一定會因為我們生氣而立即改正嗎?與其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如讓自己放寬心態,去忽略那些擾亂我們心靈的浮塵。錯誤是由他人造成的,不在我們自身,所以不該由自己來承受錯誤的結果,理解了這些,心境就會豁然開朗。

有一天,佛陀在寺廟裏靜修的時候,一個叫婆羅門的人破門而入,因為其他人都出家到佛陀這裏來了,而他自己卻門可羅雀,這令他很生氣。

當佛陀安靜地聽完他的無理亂罵之後,輕語問道: “婆羅門啊,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來吧? ”“那是自然,你何必問此! ”“那個時候,你也會款待客人吧? ”“那還用說!”“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那些做好的菜肴應該歸於誰呢? ”“要是訪客不吃的話,那些菜肴隻好再歸於我! ”

問完這些,佛陀笑了,看著他,又說道: “婆羅門啊,你今天在我的麵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就像剛才你所回答的一樣,你的無理胡罵,那是歸於你的!婆羅門,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最後,佛陀為他指點迷津: “對憤怒的人,還以憤怒,是一件不應該的事。不還以憤怒的人,將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於自己,也能勝於他人。 ”

經過這番教誨,婆羅門頓悟了,最終出家佛陀門下,成為阿羅漢。

在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佛陀的寬容,心中怎麼也容不下別人的過錯。比如下級犯了錯誤,上級很生氣,怒發衝冠、聲色俱厲,傷的其實是自己;上級作風不正派,下級很生氣,內心憋屈、心生不平,傷的也是自己;同事之間勾心鬥角、相互猜疑,傷的還是自己。犯了錯誤是應該受到懲罰,但未必要生氣,既然錯誤在他,為何你要生氣?

別人犯了錯,而你去生氣,豈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把別人的憤怒和過錯都還給別人吧,那是不屬於你的。我們沒有必要為那些不屬於自己又煩擾到自己身心的事而停留,多一秒停留便會多一秒煩惱。

事實上,生活中讓我們生氣的事實在太多了,可你知道生氣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嗎?其一,會在無意中傷害到無辜的人。有誰願意無緣無故挨你的罵?而被罵的人有時是會反彈的,他可能挨了罵之後不做任何反應,但他卻極有可能又去罵別人。其二,大家看你常常生氣,為了怕無端挨罵,便會和你保持距離,你和別人的關係在無形中就拉遠了,自己就會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中了。其三,偶爾生氣,別人會怕你,常常生氣別人就不在乎了,反而會抱著看猴耍戲的心理,不以為然。這是不利於個人形象的。其四,生氣也會讓人失去理性,對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而這也是最令人擔心、最後患無窮的;其五,生氣對身體不好。

當然,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生氣,可是在你要生氣的時候,如果能想到你正在拿別人的過錯傷害自己的健康時,你還會生氣嗎?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過錯就傷害了自己。讓自己生氣,是危害自身健康的行為。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不讓自己快樂起來是人的最大奢望罪過。”生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麵對他人的過錯,能夠做到不生氣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生別人的氣,即是在懲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