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適應環境,利用環境
如果說單純地運用 MBA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可以讓你從普通變成優秀的話,那麼要想實現從優秀到頂級的提升,則必須超越這些知識和方法,讓自己融入商場乃至國家的大環境中。就拿中國的市場來說,雖然市場經濟體製已經與國際接軌,但千萬不要忽視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力量。如果忽視了這些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你就無法利用這種文化力,而這些對於你的職業生涯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瓶頸。所以,要想成為頂級的職業經理人,必須重視中華文化,並且將這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運用於實際的管理中,並不斷地將其發揚光大。
可以說,如果你沒有具備深厚的中華文化素養,你就無法培養和磨煉出深厚的領導力,也就不可能掌控住企業組織這艘大船的航向!當然,我們上麵所說的這五項修煉是比較抽象的。至於具體怎麼做,則要從以下的五個方麵入手,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探索。
(1)製訂明確的戰略。很多職業經理人之所以難成大器,無法成為頂級的 CEO,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而是他們雖然是戰術上的巨人,卻往往是戰略上的矮子,這就注定了他們無法再繼續提升自己的價值。所以,在真正的實踐中,作為職業經理人,一定要懂得根據公司的定位、市場和目標,製訂出明確的戰略。並時刻關注市場的趨勢和競爭對手的動向,科學策劃,及時出擊。建立順暢、高效的內部溝通機製。這樣,才能隨時了解戰略的具體實施情況,並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將市場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2)提高團隊的綜合能力。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不管有多麼能耐,僅僅靠單打獨鬥肯定是不行的,隻有構建起自己的團隊,才能使自己的事業真正發展壯大。因此,作為職業經理人,在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提高整個團隊的綜合能力。
團隊的精髓在於團結協作,榮辱與共,而作為職業經理人,應當用實際行動作出表率,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多溝通、互諒解、求大同、存小異,多作批評與自我批評。因為隻有建立起一個優勢互補的團隊,這個團隊才能夠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那麼,如何提高團隊的綜合能力呢?職業經理人可以通過價值觀引導、會議交流、專業培訓、拓展訓練、榜樣示範及激勵約束等措施,盤活團隊的能量,優化團隊組織,使每個團隊成員與組織保持高度的一致,並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作為領導者,千萬要切記不能隻做評判者,見功勞就上,遇責任就推,得意時相互吹捧,受挫時相互埋怨,而是要高度重視並維護員工的根本利益,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和矛盾衝突。在團隊管理方麵,一定要堅持和完善公正、公平、公開的製度,保證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於績效比較差的員工,要先了解情況,看看能不能調整到更合適的崗位上,而不是動不動就開除,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利引人、以情聚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
(3)製訂用人製度。21世紀,企業間最主要的競爭是對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又主要體現在用人上。所以,作為職業經理人,一定要遵循著“定目標、重過程、抓激勵、看結果”的原則來製訂用人的製度,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
一個團隊,不管多大或多小,都必須要有共同願景和階段目標,因為願景是引導整個團隊前進的導航,而階段目標則是成功路上的階梯。而要實現這些階段目標,識人和用人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職業經理人一定要堅持任人唯賢的基本原則,嚴格遵循用人條件和程序。雖然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用人標準和側重,但隻要參照“有才有德要重用、有德無才要少用、有才無德不要用、無才無德不能用”的原則,應該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
在提拔領導幹部方麵,不應僅僅局限於公司內部,更不要僅僅局限於領導身邊的人,而是要大膽地提拔“新員工”,或從社會上公開引進優秀的人才。同時要用待遇、前途、培訓、晉升等措施,大張旗鼓地獎賞那些優秀的人才和確實為團隊作出巨大貢獻的員工,以激勵中間者、推動後進者。總之,一句話,用人講究的就是實實在在,看重實際效果,切忌空談,這實際上也是職業經理人檢驗自身能力的一個標準。
(4)用科學的理念來運營。用科學的理念來運營是保證企業能夠正常發展的不二法門。那麼,應該怎麼做才算是科學的運營呢?
第一,要完善企業的組織結構,所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不管企業有多小,都要把各個部門完善起來,並且使其真正做到各司其職,發揮出各自的功能。第二,建立健全的激勵機製,以品德、能力、績效為重點考核項目,選拔、聘用德才兼備的人才,並給予鼓勵。但在真正的實踐中,一定要注重細化目標、遵循流程、避免浮躁的心理或感情用事。第三,建立公開務實的自我糾錯製度和完備的執行程序,既不放縱姑息,也不矯枉過正。第四,建立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管理製度,在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麵,盡量體現出方便員工、尊重員工的人性化要求。第五,弘揚企業文化。一家企業不管做得多大,如果沒有企業文化,那麼這家企業就沒有凝聚力,所以企業的生命力也不會長久;相反,一家企業如果比較注重企業文化,那麼即使這家企業現在的規模還比較小,但發展壯大那是遲早的事。正如老子所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企業文化就是如此,在潛移默化中對企業的各項經營和生產活動發揮著深遠影響。所以,營造開放、信任、創新的企業文化是每一位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5)建立學習型團隊。世界第一 CEO韋爾奇曾經說過:“一個企業學習的能力,以及把學習轉化為行動的能力,才是終極的競爭優勢。”的確,處在當今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任何一家企業或者個人,如果停止了學習或者失去學習的能力,都將會被市場或社會所淘汰。所以,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必須建立起一個學習型的團隊,才能使這個團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永恒的凝聚力。當然,所謂的學習,並不是什麼都學,而應該有目的地去學,尤其是那些能夠使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的東西,一定要學。隻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你才能夠不斷地更新觀念,重塑自我,重新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擴展和積累麵向未來的能力。此外,作為管理者,你還必須做到一專多能,除了要成為在某個方麵的行家裏手,還要了解在管理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的基本知識。至於學習的形式,則不僅要向書本和專家學習,還要向競爭對手學習,向周圍的同事學習,尤其需要虛心向員工學習,這樣才能逐步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總之,要想成為頂級的 CEO,除了要在真正的實踐中不斷修煉基本功,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各方麵的知識和經驗,最後才能厚積薄發。當然,一定要相信自己,隻要認準了目標,然後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案例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宗慶後:從平民到中國首富在華夏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這樣一家年銷售收入突破 300億元,在營銷史上屢屢演繹經典傳奇,被稱為“童話”式發展,並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敢和跨國巨頭“叫板”的民族企業,這家企業就是——娃哈哈集團。而這家企業的掌門人,就是以個人財富 800億元成為 2010年中國首富的宗慶後。
在中國,曾經在十幾年中當過農民、插過秧、采過茶、曬過鹽、燒過磚、蹬過三輪車、站在街頭賣過冰棍的人,可以說是數不勝數。而在這些人當中,過了不惑之年後才開始創業的人也不計其數。但是,能夠在短短的 20年裏,創造了中國商業史的奇跡,將一家隻有 3名員工的校辦企業,打造成中國飲料的“巨無霸”,卻隻有宗慶後一人。而宗慶後所精心打造的這家企業,就是娃哈哈集團。
那麼,在人生中扮演過很多身份的宗慶後,又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呢?娃哈哈集團又是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最後才成為同行中的“巨無霸”的呢?
初中畢業後,16歲的宗慶後就到浙江舟山農場、紹興農場等地做工。這期間,他的主要工作是挖渠、搬磚頭、築海塘、挑鹽等苦力活。一個 16歲的孩子,在偏遠的海邊拉著鹽車艱難前行,來回路程是 15公裏,得到的報酬卻隻有一角五分錢的夜餐。一年後,宗慶後輾轉到了紹興茶場擔任生產調度,主要工作是種茶、割稻、燒窯,這一幹,又是 14年。
整整 15年的時間,他一共拿到的工資不足 5000元。
長達 15年的重體力勞作,不知讓多少“知青”放棄了曾經遠大的夢想,但宗慶後卻堅持下來了。
當時,宗慶後顯得很“另類”,因為他既不喝酒、不打牌,也不串門,在艱苦的勞動中,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而且最愛讀《毛澤東選集》。
多年以後,有人問他:“在農村一待就是 15年,而且是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你不覺得後悔嗎?”
宗慶後回答說:“這 15年,盡管是我人生當中最寶貴、最有希望成長的大好時光,而我卻在農村中度過。看起來,我好像在農村沒有什麼作為。但實際上,這 15年對我今後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 15年艱苦生活磨煉出了我堅強的意誌,同時也使我練就了強壯的身體,為我以後創業打下了比較雄厚的基礎。”
宗慶後成功後,常常以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句名言來追憶當年的艱苦歲月,並不斷地激勵自己。
那麼,宗慶後是憑借什麼使自己從一介平民一步步邁向中國首富的呢?
白手起家
1979年,在小學當教師的母親退休後,33歲的宗慶後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杭州,準備接替母親的職位。但由於他的文化程度太低,根本當不了教師,所以隻能被安排在一所小學裏當校工。這一幹又是 8年。
1987年,宗慶後已經 42歲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應該已經開始邁向人生的輝煌,但對宗慶後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而這一年,不僅對於宗慶後,甚至對於整個中國飲料行業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