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翼,生於1906年,卒於1985年,現代小說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張元定,又名張一之。祖籍湖南,生於江蘇南京一個破落的世家。
張天翼讀小學時就受到童話作品和中國古典小說的熏陶。1924年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畫,1926年到北京大學預科讀書,一年後便走上社會,先後當過職員、教員和新聞記者,對社會生活和各階層人物的廣泛接觸,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厚實的生活基礎。
張天翼的文學創作開始於20年代初,最早為《禮拜六》等舊刊物寫過一些偵探、滑稽小說。30年代初、中期,他就創作並出版了《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團圓》、《萬仞約》、《春風》、《追》等短篇小說集,以及中篇小說《清明時節》,長篇小說《鬼土日記》、《洋涇浜奇俠》等大量作品,成為文壇引人注目的文學新人。這一時期的作品展現了多層次的社會生活,尤以刻畫城鎮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識分子的庸俗虛偽而見長。其中短篇小說《包氏父子》以幽默辛辣的筆調勾勒出小市民既卑微又拚命向上爬的矛盾、迂腐的悲劇心理,是張天翼這一時期傑出的代表作。
抗戰爆發後,張天翼積極投身救亡宣傳工作,並以小說創作諷刺揭露了各種類型的打著“救國”旗號的投機分子,這方麵的突出代表是收入短篇小說集《速寫三篇》中的《華威先生》。小說借華威這個假抗日真反共的國民黨官僚、政客、黨棍的醜惡形象,無情嘲諷、抨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他善於運用憤激而誇張的筆調,描寫漫畫式的戲劇性場麵,因而使作品既有諷刺幽默的喜劇色彩,又具有嚴肅冷峻的現實主義批判力量,使讀者在笑聲中得到深刻的省思。
此外,張天翼從30年代中期即開始創作兒童文學作品,在當時很有影響的是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和《帝國主義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張天翼擔任過《人民文學》主編和《兒童文學》編委,並繼續積極創作兒童文學作品,先後發表了小說《去看電影》、《他們和我們》,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劇本《大灰狼》等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作品。從30年代到60年代,張天翼對繁榮和發展中國兒童文學創作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