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1007~1072),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永豐)人。他4歲的時候,父親病死,母親帶著他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依靠他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裏窮,買不起紙筆。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草,就用草稈在泥地上寫字,教歐陽修認字。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早就愛上了讀書。

歐陽修10歲時候,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有時候還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書,從那家的一個廢紙堆裏發現一本舊書,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來,帶回家裏細細閱讀。

宋朝初年,社會上流行的文風講求華麗,內容空洞。歐陽修讀了韓愈的散文,覺得它文筆流暢,說理透徹,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他就認真琢磨,學習韓愈的文風。長大以後,他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連中第一。

歐陽修20多歲的時候,他在文學上的聲譽已經很大了。他官職不高,但是十分關心朝政。當範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範仲淹,隻有大官高若訥認為範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事。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4年,才回到京城。

這一回,歐陽修為了支持範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誣陷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滴到滁州(今安徽滁縣)。

滁州四麵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除了處理政事之外,常常遊覽山水。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了個名字叫醉翁亭。他寫的散文《醉翁亭記》,成為人們傳誦的傑作。

歐陽修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調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歐陽修擔任翰林學士以後,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朝廷派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在閱卷的時候,發現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考試結束以後,有一批人落了選,對歐陽修十分不滿。一天,歐陽修騎馬出門,半路上被一群落選的人攔住,吵吵嚷嚷地辱罵他。後來,巡邏的兵士過來,才把這批人趕跑。

歐陽修改變了考場上華而不實,內容空洞的風氣,促進了選拔人才的實用性。從此以後,文人都學著寫內容充實和真實的文章了。

歐陽修文學創作,碩果累累。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蘇軾並獨撰《新五代史》。今有《歐陽文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