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譯文”
當我們發現別人有什麼缺點時,要很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在很多人麵前揭發人家的缺點,這不僅會傷害到人家的自尊心,也證明了自己的無知和無道;我們一旦發現某人個性比較愚笨固執時,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誘導他、啟發他,假如由於他一兩次不會就很生氣地厭惡他,這不僅無法改變他的固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固執。
“解說”
人們常不知不覺地陷入“以短攻短,以頑濟頑”的循環(矛盾)境地。歸其因,乃在以情緒先入,事實上是對自己據以說服他人之個人論點、論據以及結果均無信心,因而氣短聲竭。若立論公平,境界高遠,出入恢弘,當不致有此現象發生。蘇秦之縱橫之術,最重因勢利導,曉以厲害,故說楚王而在王後身上下功夫,以大王北取美女為餌,迫使王後協同內應,化解幹戈,竟至滿載而歸,何其洋洋。
“例解”
軟弱無能帥 血染黃河水
在楚國和晉國之間有個小國——鄭國。鄭國的日子很不好過,親楚則晉攻,親晉則楚伐,同時向兩麵進貢卻兩麵不討好。楚莊王繼位的頭幾年,鄭國基本上傾向於晉,所以八年中,楚先後七次進攻鄭國。同一時間內,晉也曾因鄭倒向楚,而兩度進攻鄭國。
公元前598年春天,楚莊王攻鄭,占領都櫟(今河南禹縣),鄭國屈從於楚國。此後,鄭國又遭到晉國的譴責,又向晉國表示願意事奉,這樣又得罪了楚國。第二年春天,楚又興兵伐鄭,一直打到鄭國的都城——新鄭。這時,鄭國的國君是鄭襄公,他一麵派人向晉國求救,一麵組織士卒加強防守。新鄭被圍已十七天了,晉國救兵仍未到,城牆倒塌多處,眼看守城無望,城內哭聲一片。楚莊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退兵三十裏。後陽吏民拍手稱快,相賀於路。
來俊臣問斬後,其黨徒也都配流嶺南,這是武則天統治期內十四年漫長、恐怖的酷吏政治結束的標誌。
就在鄭國投降,楚軍退兵之後,晉軍雨後送傘發來救兵。晉軍主帥是荀林父,當他到達黃河時,得知楚鄭媾和,打算回師,誰知主軍副將先觳卻堅決反對。他氣急敗壞地說:“不行。晉國能稱霸諸侯,是由於軍隊的勇敢和臣下的努力。現在遇到敵人不敢作戰,還談什麼勇敢和努力,如果因此而失去霸主的地位,還不如死去??。”說罷,先觳竟擅自帶領他的直屬部隊渡過了黃河。荀林父無法控製先觳的行動,但感到他帶去部分軍隊太危險,於是也率領主力渡過黃河,向南推進。從此,揭開了楚晉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