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明朝萬曆年間,在中國出現了一部“奇書”,那就是影響深遠、名播海外的《菜根譚》。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隱士。該書的成書和刊行時間,大約在萬曆中後期,此時的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導致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內憂外患加重。麵對此種社會現實,有識之士思想異常苦悶,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於是就形諸筆墨,傳達時代的心聲。

嚴格說來,《菜根譚》不是一部有係統的、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職隱居官員的人生處世經驗的總結。它采用語錄體的形式,共360條,文字皆由排比對仗的短句組成,字數不多,但十分精粹。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從先哲格言、佛家禪語、古籍名句、民間諺語中演化而來,文辭秀美,含義深邃,耐人尋味,十分便於背誦流傳。從內容上看,該書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可以說幾乎涵蓋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就如其原序中說的:“其間有持身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該書的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合一的,所以作者在強調修身養性的同時並不主張完全拋棄人間事務不管,而是將出世與入世有機結合起來,因為對於修行來說,出世與入世目的都是相同的。

關於該書書名“菜根譚”的含 義,孫鏘在《校印 〈菜根譚〉 序》中認為,菜根者,“係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的語意。”計恬在《新刊 〈菜根譚〉 序》中說:“先哲雲:‘人咬得菜根香,則百事可做。’是書命名之意可味也。”這兩個解釋指人若能經受得清苦,則可成就任何事業。三山通理達天在《重刊 〈菜根譚〉 序》中卻從品德修養為本上來解釋,說:“菜之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書所說世味及出世味皆為培根之論。”孫、計二人的解釋有先哲名言為據,但若從內容上來看,又似三山通理達天所言為當。

這部“奇書”在清朝、民國時期由於刊刻極少,一直默默無聞,未能引起國人注意,沒想到傳入日本後卻備受青睞,自明治以來刊刻不絕,以至形成了日本朝野上下自改革開放以來,《菜根譚》逐漸在大陸風靡開來,各種版本的出版物已不下數十種,再一次顯示出其固有的無窮魅力。

為了更好地宏揚和普及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特編撰了此套《菜極譚全書》以饗讀者。全書各章按原文、譯文、解說、例解的體例進行編纂,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原文部分參考多個版本,斟酌字句及篇章差異,擇善而從,點校精良,展示了該書的原始風貌;譯文部分緊扣原文逐句翻譯,揭示其微言大義。解說部分立足於原文和譯文,細嚼“菜根”,引導讀者細細理解原文精髓;例解部分旁征博引,選取了近千個古今中外的著名案例,並在介紹案例時緊扣原文、譯文、解說,揭示其個中緣由,給廣大讀者提供直觀具體的借鑒,以幫助大家在立身處世中少犯錯誤,在事業進取中少走彎路。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名專家學者的熱情指導,為我們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並親自參與審稿,在此一並向其致謝。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編纂過程中恐怕有疏忽貽誤之處,懇請廣大讀者及出版界同仁對書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斧正意見,以便讓我們在再版時及時修正。

本書編委會

2 002年9月

的“菜根譚”熱,出現了“事業成功之人愛讀它,失意者亦愛讀它,企業界、商業界愛讀它,政界、學術界人士也愛讀它”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