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寒食(2 / 3)

“一池三島”乃是中國園林造人工湖的必然模式,象征著傳說中海外三座仙島,寓意長壽吉祥。這太液便是茫茫大海的微縮版,而池中三個人工島自然也就被命名為“蓬萊”“瀛洲”跟“方丈”了。

方丈島是三島中最小的一個,不像池中央的蓬萊那麼瓊樓玉宇,也不像瀛洲,竟是半島。方丈島嚴格說來算不得“島”,它是由一大片水榭組合而成,乃是一座水上宮殿,通過水車,太液池裏的水環繞整個水上建築,形成“天渠”。到了冬天煙霧繚繞,人置身其中,猶如到了仙界。

武妃常喜歡到方丈上遊玩,經常喂那池裏的錦鯉。

“參見娘子,景儀宮的鸞娘來了。”梳著三丫髻的宮人稟告。

武妃恩了一聲,仍然專心地看著池子裏的鯉魚遊來遊去。

那鸞娘快步走了過來,跪下行禮,武妃卻轉身過來,臉上笑容讓人感覺親切溫馨,一把拉起她來:“怎地這般生疏,當年若不是虧你照拂,我武約兒哪能到今天呢?”當年武約兒從道觀到中宮,仍然隻做得皇後女官,與鸞娘等人也是同事。

“娘子折殺奴婢了,”鸞娘說道,“主仆有別,貴賤分度,奴婢怎麼能不遵守這些規矩呢?”

“規矩是要守的,可我不是皇後,你也不是我這裏的人,不需如此客氣。”武妃言語親切,一把拉了她,“聽說你也做得美人,難保沒有還做姐妹的一日。”那“美人”是代世婦,若進一步便是九嬪,武約兒在貞觀朝也是做了十一年的“才人”(才人也是代世婦一種,屬於不能單獨建宮居住的女官),卻不得恩充。

宮裏的女人誰不想一朝伴在君王側的,隻不過這宮裏的女人就多了,若無人推薦,那隻能是碰運氣,看是否能得到皇帝青眼。本來在中宮,跟皇帝見麵是平常的事,不過皇後聖眷日衰,皇帝很少到景休宮,來也隻是坐一下就走,對宮裏的宮人也不多看一眼。這下景休宮的差事從美差變成了人人避之的惡差,竟無個出頭的日子。武約兒非常熟悉這些人的心理,一句話就說中了對方心事。

“那還得娘子提攜!”鸞娘也是官宦家的女子,不過呢比起王家就“草根”很多。但是跟武家比起來,也是半斤對八兩,所以一直以來鸞娘對於這位昔日的“袍澤”真可說是又羨又妒。一聽這話裏有話,她也不笨,便裝起糊塗,自然要武妃自己點破。

*******

李峙卻是和幾位大臣在曲江乘坐龍舟,看園中桃紅柳綠,一派春意昂然。

李峙叫內侍折了柳枝,想起前世童年光景,童心大發,便盤成一個圈,戴在濮頭上。而大臣們則紛紛登岸,折取那花朵簪在帽子上,是為“探春”。

一時間君臣們打扮奇特,引得那些年輕的內侍偷偷地捂嘴巴,整個一群“采花賊”。

當然詩和酒那是不能缺少的,皇帝與大臣把盞,寫不出來的罰酒,卻是要以這眼前景物為題。

“不知陛下頭纏柳,做何解?”大臣們對簪花都理解,那畢竟是魏晉風骨,放達風liu。卻從來沒見過誰往帽子上纏柳樹條的。李峙眼珠一轉:“如此可避五毒也。”(這一典故出自宋人筆記,不過宋朝人筆記的可信度跟現在網絡灌水帖的可信度差不多)於是以後京兆一帶的人到了這清明寒食,便要插柳以避五毒,若非柳樹是易生樹種,隻怕長安的柳樹都要被剃“光頭”。

皇帝的確也有好心情,畢竟最近國家的喜事不斷,幾個妃子都有了身孕,子嗣的多少也是帝國興旺與否的象征,一般到了帝國衰落時期,君主的子嗣都會減少,甚至絕戶。

吐蕃的內部紛爭逐漸顯露端倪,論布熱逐漸處於劣勢,而噶氏扶持的乞黎拔布(又稱芒鬆芒讚)逐漸取得了一些優勢。把持濟嘎(具體位置不詳,蓋為拉薩河穀西出口)的“桂“差拓,一改觀望的態度,出兵幫助噶氏,把論布熱驅逐出了邏些。

而一直支持論布熱的如本論察金被處月突厥的首領朱邪裏叔殺死,其首級被懸掛在鄯州中寶門外。

河西道行軍大總管湯仁煥、鄯州刺史單源與吐穀渾王慕阿懷那一道進軍,占領柏海之濱的重鎮多瑪,徹底鞏固了唐軍在河源地區的軍事優勢。河曲九部屈服唐朝內附,不再歸屬吐蕃。

在彩雲之南,巍州刺史細邏奴與姚州刺史蔡猛一起出兵,攻下了闌水(讕滄江)和犛牛河(金沙江)之間的山城聿貴,波窩律貴的頭被砍下來扔進了犛牛河,西南夷震動,南中震動。白狼羌首領岩敢帶領諸夷酋長賓貢,表示臣服。

按當時習俗,寒食節要休假四天,整個帝國的官員百姓都要放假,不過如此龐大的帝國,畢竟不能所有的人都休息,起碼中樞的官員該值班的還得值班,不過能享受“雙料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