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過大年(1 / 3)

賀長齡回去之後,就拉開了架勢與寶興杠上了,先是細數雍正、乾隆年間,滇銅的鼎盛場景,一年一兩千萬斤精銅,再數了嘉慶年間,滇銅敗落凋敝,到了如今,一年一兩百萬斤的數目,十數倍的差距,這個可是個好大的誘餌。

滇銅重振的底子還在,就差一點點的助力,若是能將川銅並入,有了喘息的時間,三五年翻倍,十幾年重現雍乾盛況,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德昌所處的地域,也是個敏感惹爭議的地段,四川有成都將軍,這一職位設立的目的,就是震懾德昌以北,城都以西的康藏彝諸族,對於這一區域,四川總督的統攝力弱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來德昌的歸屬,就有文章可做了。

抓住了寶興這根天生的軟肋,賀長齡上去就是一通亂棍,直接打的寶興翻了白眼。寶興不濟事,一幫子軍機也拉起了偏仗,把賀長齡、寶興的奏折,一塊遞了上去。

聖心難測,道光皇帝很在意滇銅重振,他自己接了一個爛攤子,現在有了轉機,也正好是個機會,如果滇銅複起也是塊大收入,留給兒孫是個不錯的選擇。

賀長齡與寶興隔空對戰,這個他倒是不怎麼在意,商人出身的楊士勤,反而成了道光帝眼中最好的人選。楊家能拿出數百萬銀子在雲南防疫,想來這楊士勤的手段是不錯的。

自己也看過楊士勤父子的畫像,他那兒子雖說不省心,但楊士勤還是有幾分根骨的,這事兒能不能成,還得看看楊士勤這位正主的態度。

調來楊士勤的奏疏一看,就一份兒還是哭窮的,雲南的銅課凋敝,道光皇帝是清楚的,可凋敝到什麼程度,他還真不清楚。

楊士勤的折子裏,所說如果屬實的話,將德昌銅課劃撥給雲南,也不是不行,但茲事體大還得細細的考校一下。

道光批了楊士勤的折子,把賀長齡、寶興對戰的折子丟到了一邊,一份徹查雲南銅課現狀的諭令也發了下去。

賀長齡那裏激戰正酣,楊家上下卻為年關忙活了起來。各大馬幫、茶山的管事,楊士勤的一幫老兄弟,齊聚昆明武莊。

這年關也是一年之中,楊家過得最大的節日,不走馬幫、百貨不出,十幾天的時間,可是楊家上上下下最為輕鬆的日子。

楊家馬幫的管事,大多聚在了滇西大理一帶,幾十位管事,把一年的收支賬目遞了上來,茶山那邊因為楊猛的建議,滇西的六大茶山,已經半數入了楊府,因為時機合適,楊猛的建議,就起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年的收益極為可觀,比去年翻了整整一番,三百多萬的收益,不日就要押送到武莊了。

手裏有了富餘的銀錢,楊士勤也是豪氣大發,購置了將近二十萬的雲南特產,派到宜良莊園,讓楊猛安排人手,在年關之前,送到廣州的親家那裏。

嶽父潘仕成這幾個月也幫了大忙,楊猛這邊本就準備了不少,加上老爺子這份兒,還有之前值幾萬的綠翠飾物,這批年貨可到了四十萬上下,外帶著先期留在荔香園的一百五十多萬,加上許給潘家的提成,這幾個月單單在潘氏一家,就耗費了將近三百萬兩。

望著莊子裏堆積成山的年貨,蓮兒也眯起了小月亮眼,秀秀氣氣的寫完了家書,便央告著楊猛也給自己的嶽父動手弄一封書信。

這個可把楊猛難壞了,提著毛筆歪七扭八的寫了半頁,算是交差了。

這信紙交給了蓮兒,上麵歪七扭八的大字,可把小丫頭給樂壞了,帶著鼻涕泡,這位大小姐成了楊猛的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