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人說過:“成功就是1分智慧加99分汗水”。可以說,成功確實沒有什麼決竊,成功者較之於普通人和失敗者,隻不過是前者的付出更多一點而已。
多扇動幾下自己的翅膀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要求創業者要不停地扇動自己的翅膀,激流永進。成功者較之普通人和失敗者,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更勤勉地扇動著自己的翅膀。孫麟方的艱苦創業之路就是很好的例子。
孫麟方雖生於大富之家,但他與其他闊少不同的是,他在創業過程中更多的是靠自己:敏銳的市場觸覺和驚人的辦事魄力。雖然曆經沉浮,多次挫折,孫麟方都堅持自己的追求、勇往直前,最終成為聞名東南亞的“麵粉大王”。
孫麟方1908年出生於中國大陸,幼年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中學讀書,畢業後遠赴德國留學,在柏林大學攻讀機械工程。
孫麟方,其父孫鏡蓉在世時是一位企業家,曾經營煤礦,開辦麥粉廠(但該麥粉廠在1955年停業)。所以,他自幼便能夠獲得好的教育,此外他亦受到父親的熏陶,有誌於成為企業家,畢生努力於辦廠。
1931年,孫麟方返回中國後,曾先後做過多種不同的生意,例如在四川成都開辦房地產公司,興建新式住宅出售,亦曾辦過紙廠。由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孫麟方不但有敏銳的市場觸覺以及驚人的辦事魄力,而且異常勤勉,抗日戰爭爆發當年(1937年),他才29歲,但他馬上洞悉到戰爭必然會使居民流離失所,房地產生意將首當其衝,於是立即放棄自己熟悉的建築業務,毅然轉營運輸。
當時,他立即前往昆明籌組“中國企業公司”,初期孫麟方在香港購買了12輛貨車,很快地因為生意迅速發展,兩年裏貨車已增至200輛。後來孫麟方便邀得新華銀行入股,令公司一躍成為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運輸公司。
當時由於戰事失利,各地方先後淪陷,對外交通斷絕,物資僅依賴滇越鐵路,把貨物運至昆明,然後再用車輛轉運到重慶,所以貨物的需求極多,生意一枝獨秀。在全盛時期,孫麟方的中國企業的辦事處遍設中國西南各省,如貴陽、重慶等地,甚至在緬甸首都仰光亦設有辦事處。
1948年,孫麟方舉家遷移香港,在港經營貿易往來生意。其實,孫麟方內心裏一直都希望創辦麥粉廠,抗日戰爭爆發初期,他早已有意在昆明辦麥粉工業,但卻因為交通阻隔,原料供應匱乏而未能成事。抗戰勝利之後,他立即把握時機,向英國訂購了麥粉生產機器,甚至機器已運抵上海,卻因內戰,使計劃一再受挫折。
當時他在香港創辦麥粉廠的客觀條件十分惡劣,由於港人素來崇洋,對港製產品缺乏信心,加上那時候本港並沒有上規模的麥粉廠,這市場久為澳洲及美國等貨品所霸占,要在這市場分一杯羹,談何容易?不過,孫麟方並沒有因而畏縮不前,在1951年他再三興起創辦麥粉廠的念頭,且著手在港籌劃設廠,至1953年終於建成開業,孫麟方並將之命名為“香港麥粉廠”。
開業初期,“香港麥粉廠”即遭遇極大困難,產品沒法打開市場,麵包商不願意嚐試放棄慣用的外國麥粉。孫麟方夫人形容當時麥粉廠的處境是“每天都要成捆的現金出去”,由此可見當時“香港麥粉廠”的情形。
然而,孫麟方仍然堅持下去,憑著堅強的信念及毅力,終於在被外國人壟斷的市場中打開一道缺口。1955年初,他向友人表示自己麥粉廠所生產的麥粉經過不斷的改良後,在色、香、味方麵已較美、澳的產品為優,而銷路方麵更出現突破性的發展,在兩個半月時間內達到50%以上。當時他預計在未來一年之內,可得到全港麥粉市場九成的占有率!
“香港麥粉廠”果如孫氏所料,很快地便完全壟斷了香港的麥粉市場,孫麟方終於得遂父親的心願。然而,孫氏誌不在此,他不但要成為香港麥粉大王,甚至要成為“東南亞麥粉大王”、“亞洲麥粉大王”……
正因為孫氏永不停歇地“扇動著創業的翅膀”,所以他才能不停地飛向新的高度。
沒有時間生病的人
“勤能生財,坐吃山空”這句古訓是創富者應該記取的。
同台灣大多數第一代企業家一樣,林挺生先生經營企業也是以“勤”為秘訣之一,“事必躬親”是他的特色。林挺生自己對經營者下的定義是:“沒有時間生病的人”。他每天從早到晚,總要忙上十幾個小時,別無其他消遣,巡視工廠是他最大的樂趣。即使他在擔任台北市議長期間,除了處理日常公務和給大同工學院講授“經營學”之外,仍然堅持每天巡視一遍工廠,如果公司有某項目正在開發,那麼林挺生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該開發單位巡視。
林挺生在大同企業的管理特色就是以凡事謹慎、事必躬親而聞名。在早期,大同公司還是大同鐵公所的年代,運貨皆用牛車,供貨商在卸完貨以後,一定要等到林挺生親筆簽字才能領錢,因此有時不得不要等忙碌的林挺生很久很久,那些牛便往往就地方便。因此有人戲謔地說:“看地上牛糞的多寡,就可看出林挺生凡事事必躬親的忙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