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我是雨煙的文友,雨煙也就是紫芸。

我是在一次青年作家論壇上認識紫芸的,那時候她還是個高中學生。她的作品與她的年齡極為不相稱,誰都不敢相信,那些意境飄逸而略帶滄桑,筆法秀美而絲絲入扣,主旨深邃而洞世若燭的作品,居然是出自一位少女之手。而她本人也是絕對一個讓人一見都無法忘記的女孩子。她美麗得純淨無瑕,美麗得和她的作品一樣超凡脫俗。

雖然我們總共見麵也不過兩三次,但也許是和她極為相似我家庭經曆,她和我很投緣,認識後書信往來不斷,互相交流的內容涵蓋非常廣泛,也就是無所不談的知心朋友。在我的印象裏,她身世坎坷,但意誌堅強,凡事追求完美,並為之不懈努力,直至達成目標。

四年前的那個暮秋時節,她突然給我打了個電話,說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希望我能趕到桐山鄉見她最後一麵,有重要的東西交我保管。不是聽她親口說出,我簡直無法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她許多事情都和我說,惟獨她身患遺傳絕症的事情,從來不曾向我提及,這也許就是她個性要強的真實體現吧。無奈那時我有要事纏身,遲動身了幾日。待我趕到她小院的時候,她已香魂飄散了。

紫芸的離世,對於文學界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對於桐山鄉這個偏僻的山村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損失。用縣教育局局長的話說,他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教師,一位優秀的教學理論研究者。據她的同事說,她的課是用詩詞般的語言和意境營造的教學氛圍,每個人都可以在她的課堂上感受到強烈的藝術熏陶,令人如癡如醉!她教的學生,幾乎都熱愛文學,許多學生後來都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並在文學界嶄露頭角。這樣一位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山村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就這麼走了,怎能不叫人扼腕歎息呢?

追悼會上,許多人都從四麵八方趕來,其中,有她生前教過的學生,有學生家長,有生前摯友,也有根本就不認識她的,都在她靈前失聲慟哭,場麵何其感人!

出殯那天,這個小山村完全沉浸於無限的悲痛之中。自發前來為她送行的人排成了長河,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群佩帶紅領巾和團徽的孩子,他們手牽著手圍著靈柩,隨著靈柩的移動而移動,慟哭聲震動山野。

紫芸終於按照她的遺願,安睡在了桐山的青山綠水之間。四周種滿了黃菊,墓前豎著縣長玉冰親筆題寫的墓碑。

而後,我拿到了紫芸臨去前叮囑要交給我的東西——三十多本厚厚的日記。這些日記幾乎是蘸著淚寫成的。從日記裏,我了解了她堅強外表下脆弱和彷徨的一麵。我常常讀著讀著,就禁不住潸然淚下。

一年後,沁楓和雨蘭還是各分西東了。沁楓說,紫芸走了,可她的影子無時無刻不纏繞在他們的生活裏,讓兩人根本無法彼此麵對。沁楓最後苦笑著說,看來,這輩子,注定要活在她的淚滴裏了。這句話竟震顫了我好多日子——一朵短暫縈香的曇花,她的淚水,竟將一些人和事,都洗得無法再深埋和隱藏了。

原本想為她寫篇傳記,後來不知怎麼的,就成了這篇小說。既然是小說,就無疑加入了我的許多理解和臆斷,有了許多藝術加工的成分。所以,我不得不將文中的所有人名和地名一一隱去。現在,我將這篇由日記串聯起來的小說獻給大家,就是讓大家看一看,一朵美麗的曇花,是如何在風雨之中辛酸地綻放,又怎樣淒然凋零的。

謹以此文,紀念這縷在塵世風雨中幽幽飄散的香魂吧!

=================================================1995年暮秋初稿=================================

=================================================2007年初秋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