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要建立一個共產黨?這個黨要擔負起什麼樣的使命?就讓我們從充滿辛酸的中國近代曆史開始說起吧。
為什麼要從近代中國曆史說起呢?這是因為,不去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的曆史,就不能說明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何以會產生一個共產黨。回顧近代以來的中國曆史,才能更加清楚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近代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中國是在19世紀中葉被外來因素推入近代社會的。在此之前,中國是一個以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君主專製國家。在曆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直到18世紀,清王朝乾隆皇帝當政時期,中國還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隨著歲月的流逝都相繼衰落、中斷或變異了。唯有華夏文明雖曆經曲折卻從未中斷,並不斷創造出繁榮昌盛的局麵。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令世人驚歎不已的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對改變整個世界的麵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然而,當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統治者陶醉於泱泱大國的“康乾盛世”之時,卻萬萬不曾料到,比“大清帝國”大得多的世界正在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清王朝傲慢的閉關鎖國、自立於世界之外的國策,使中國停滯不前,麵臨深深的危機。
從17世紀中葉開始,世界之舟順著彎曲的曆史長河駛進了近代港灣。18世紀60年代以後,先是在英國,然後是在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在大約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
翻開這個時期的世界曆史畫卷,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番景象:當這些國家的蒸汽機在工廠裏轟鳴作響,汽船在內河上劈波斬浪,火車在原野上呼嘯奔馳時,曾經創造古代燦爛文明的中國卻依然是刀耕火種、男耕女織。原來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中國的歐美國家,到這時已遠遠跑在了閉關鎖國的中國的前麵。
曆史是無情的。一方生機勃勃,一方苟延殘喘,這種反差極大的對比是令人心痛的。為什麼中國落伍了呢?是中國人變得愚笨了嗎?不!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製度,阻滯了中國曆史車輪的前行。由這個製度構架的中國社會,日益走向了衰敗和落後。
衰敗意味著腐朽,落後就要挨打。1840年,英國侵略軍為維護其肮髒的鴉片貿易,以堅船利炮衝開了中國長矛大刀築起的海防,耀武揚威地開進了這個閉關鎖國的東方古國的大門。鴉片戰爭的結局是正在走向腐朽沒落的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近代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除了賠款,還割讓了香港。從此,中國逐步跌入屈辱和痛苦的深淵。
自那時起,西方列強紛至遝來,不斷發動侵華戰爭。每一次的入侵,都使中國山河破碎;每一次的戰爭,都使中國人民生靈塗炭。屢吃敗仗的清王朝統治者被迫同西方列強訂立了一係列割地、賠款、讓權的屈辱賣國條約。盡管中國在形式上還保持著獨立,但實際上已被納入不平等條約體係,逐漸形成了被西方列強共同宰割的局麵。在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沒落麵前,外國侵略者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他們在中國強行劃分勢力範圍,不僅取得了在中國設立工廠、開采礦山、修築鐵路、設立銀行、經理航運等特權,而且取得了駐紮軍隊、設立租界、領事裁判等特權。這樣,外國侵略者既控製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也操縱了中國的政治軍事大權,儼然成了“大清帝國”統治者的太上皇。這樣,中國就逐步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
馬克思早已精辟地說過:“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仰仗工業革命快速興起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這個有著巨大市場的神秘國度垂涎欲滴。麵對著大門洞開的中國這塊肥肉,眼看著嘩嘩流入腰包的白銀,貪婪的外國資本家喜出望外,頭腦也變得發昏了。英國西菲爾特一家公司運來大批刀叉,準備供給習慣於用筷子的中國人進餐之用,結果刀叉在商店裏陳列多年,無人問津。英國倫敦一家公司運來大批鋼琴,設想在有幾億人口的中國,如果每兩百個婦女中有一個願學鋼琴者,那將是多麼大的一筆買賣呀!其結果鋼琴被堆在倉庫裏,任憑它受潮鏽蝕。
這兩個近乎荒唐的故事,分明昭示了外國侵略者對地大物博的中國垂涎已久的目的。他們來中國,不是領略東方古國的風情,更不是傳播資本主義文明,而是要尋求更廣大的市場,掠奪更多的資源,攫取更豐厚的利潤。外國資本的侵入,雖然促使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解體,給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的新因素,引起了社會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但並沒有也不可能導致中國演變成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此同時,封建剝削製度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著明顯的優勢。因此,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使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變成一個半封建的社會。
中國人民本來已飽受本國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如今又受到外來侵略勢力的掠奪和奴役,無異於雪上加霜。自那時起,近代中國一步步由封建社會墮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華民族淪落到深重苦難和極度屈辱的境地,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林則徐虎門銷煙,嚴複發出“救亡”的呐喊,魏源幻想“師夷長技以製夷”,洋務派力圖“求強”“求富”……地主階級內部的這一切努力,並不能挽救處在風雨飄搖中的大清王朝。
後來的維新誌士譚嗣同的一首詩,表達了那時四萬萬中國人的呼號和無奈:
世間無物抵春愁,
合向滄溟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
天涯何處是神州。
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聯合壓迫,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成為民族災難和人民痛苦的根源。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樣,中華民族就麵對著兩大曆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這兩大任務中,前一個任務是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對外國的侵略,擺脫封建專製統治,改變國家貧窮落後麵貌,解決獨立、民主、富強的問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所麵臨的主要問題,也是中國的先進分子反複思考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說,救亡和發展成為近代中國的兩大問題。
嚴酷的現實,激起中華民族的同仇敵愾。一向富於鬥爭精神的中華民族在外國列強的侵略和壓迫麵前從未屈服過,幾代仁人誌士為捍衛民族尊嚴和爭取國家獨立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鬥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由於這些鬥爭的矛頭是指向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因此它們的性質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我們把這種革命稱作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區別於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的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但是,誰來鏟除橫亙在中華民族前進道路上的幾座大山,拯民眾於水火,救祖國於危亡呢?在中國,由於資本主義發展較晚,資產階級並沒有從一開始就擔當起領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重任。在19世紀後半期,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輪番上陣,充當過曆次反抗鬥爭的主角。
農民最早成為同外國侵略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鬥爭的主力。從三元裏抗英到太平天國戰爭,血與火的抗爭,生與死的較量,悲壯且悲憤。1851年爆發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馳騁14年,縱橫18個省,極大地衝擊和動搖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抗爭精神,但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農民畢竟不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不可能提出代表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綱領。他們的鬥爭往往要依靠宗教的力量,不可能組成起領導作用的政黨。這就注定了他們的鬥爭最終歸於失敗的命運。
農民鬥爭沒有阻止中國被西方列強瓜分和滅亡的直接威脅。1860年,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了北京的皇家園林圓明園。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堂堂“天朝大國”慘敗於東洋島國日本,洋務運動中崛起的新式海陸軍迅速潰敗,中日《馬關條約》使中國人蒙受割棄台灣省、賠款2.3億兩白銀等巨大恥辱。這次慘敗,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的有識之士。曾親曆這段曆史的吳玉章後來回憶說:
我記得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四川榮縣)的時候,我和我的二哥(吳玉錕)曾經痛苦不止。
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隻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的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麼大恥辱啊!
在這樣的奇恥大辱麵前,中國人隻有再次奮起,救亡圖存。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嚴複在《救亡決論》一文中,第一次喊出“救亡”的口號,奏響了此後中華民族前仆後繼英勇抗爭的主旋律。
甲午戰火硝煙未盡,各帝國主義國家又掀起在中國瓜分勢力範圍的狂潮。麵對國將不國的危急境況,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生長起來的中國資產階級在鬥爭中嶄露頭角。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變法圖強”奔走呼號,發起戊戌維新運動,企圖在不變動現政權和封建製度的前提下,對社會積弊進行修修補補。這場運動隻堅持了100天,終亦因不為統治者所容而流產。盡管“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有“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豪邁,但最終帶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哀歎,空灑一腔愛國熱血。譚嗣同悲憤的慨歎,代表了資產階級改良派難逃失敗命運的蒼涼結局。
以上這些鬥爭,同屬於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但是,這些鬥爭最終都失敗了。它們的失敗證明,農民、資產階級改良派都不可能擔當起領導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
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運動,雖然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野心,在客觀上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但最終也失敗了。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武裝攻陷中國的首都北京,第二年清朝政府又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中國人不得不再次蒙受巨大的民族恥辱。
當曆史老人邁著沉重的步子蹣跚地進入公元20世紀的時候,展現在中華民族麵前的是這樣一幅瀕臨毀滅的悲慘黯淡的前景:帝國主義列強恣意橫行,滅亡中國的野心路人皆知;清朝政府昏庸腐朽,“洋人的朝廷”的真麵目暴露無遺。陳天華在《猛回頭》中這樣寫道:
列位,你道現在的朝廷,仍是滿洲的嗎?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不信,請看近來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號令?
朝廷固然是不可違拒,難道說這洋人的朝廷也不該違拒麼?
“洋人”固然可憎,“洋人的朝廷”同樣令人可惡。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無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生存危機。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采取了多種自救措施,但都無濟於事。預備立憲不僅沒有能夠挽救清王朝,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使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全國各地民怨沸騰。各階層人民的反抗鬥爭風起雲湧,遍及全國,僅1902年至1911年間,各地“民變”就多達1300餘起。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從痛苦的教訓中得出結論:中華民族要生存,中國要救亡,要發展,必須推翻腐朽賣國的清朝政府。
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此時,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1894年創立興中會時,響亮地提出了“振興中華”這個鼓舞人心的口號。1905年,他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同盟會,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政黨。同盟會的誓詞寫道:“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指明了近代中國急需解決的三個根本性問題。孫中山宣傳民主共和國的理想,在人們麵前樹立起一種新的目標。從這時起,中國人民開始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而鬥爭。孫中山察覺到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製度存在某些弊端,認為“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孫中山受西方興起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企圖使他提出的綱領帶有某種社會主義的色彩,但不管他主觀上怎麼設想,按照他的“平均地權”主張實行起來,客觀上仍隻能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覺悟到改良無異於與虎謀皮,從而摒棄溫文爾雅的改良之途,努力用革命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綱領。孫中山、黃興等一批批愛國誌士,懷著“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決心,先後組織了黃花崗起義等多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相繼失敗,但風聲所播,全國震動。
1911年10月10日晚,駐紮在武昌的新軍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革命士兵一夜之間就占領了武昌。短短三天,武漢三鎮光複。革命的烈火很快就燃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不到一個月,全國就有13個省宣布起義,脫離清政府的統治。由於這一年是中國的辛亥年,所以由此引發的這場革命被稱作“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曆史上有著不可抹殺的偉大功績。它的意義首先在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這樣打亂了原有的統治秩序,使它再也無法重新穩定下來,從而為此後革命鬥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來由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共產黨人林伯渠在回顧自己的思想曆程時說:
辛亥革命前覺得隻要把帝製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後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於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於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裏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
辛亥革命的意義還在於,從此“敢有帝製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試想,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呢?於是,中國人從這個事實中產生了信心:人民是可以推動曆史前進的,中國的命運並不是由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任意擺布的。思想的閘門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這對於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雖然依舊黑暗,但中國人民很快又鼓起勇氣,重新開始鬥爭,先進的人們帶著憧憬,繼續尋找革命道路,勇敢地向前邁進,不正說明了這場革命的重大作用嗎?辛亥革命的成功,證明帝國主義列強畢竟不能任意地支配中國的命運。從這些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取得的勝利是巨大的。
那時的中國人著實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沉醉和狂歡了一陣子,但是,現實使他們很快地失望了。“大清帝國”的黃龍旗飄落了,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升起了,但封建統治的基礎卻依然根深蒂固。夾縫中生長起來的資產階級從娘胎裏就帶來了軟弱性,他們在趕跑最後一個皇帝、造成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後,竟然迷惘躊躇、止步不前。於是,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幹涉下,南京臨時政府曇花一現。1912年4月,孫中山正式卸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南京臨時政府隻存在了3個月便宣告夭折。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轉瞬間落到了前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手中。從此,北洋軍閥代替了清朝王室,水深火熱換成了火熱水深。袁世凱上台之後,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