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做人是三十幾歲的男人必須掌握的獨特藝術(1 / 3)

做人就該做個明白人,怎樣才算明白人?就是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就是能夠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人,就是說話辦事恰到好處的人。按理說,一個人經過三十幾年的人生曆練,應該已經成熟了,應該能夠合理應對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問題。否則,就算不上明白人,他的一生隻能在稀裏糊塗中度過。

1.聰明人不會隨便指責別人

在待人處世中,三十幾歲男人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隨意指責別人,這也是由於年輕氣盛,也許是由於對自己的絕對自信。但不管怎樣,還是要提醒你,指責是對別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是很難讓人原諒的錯誤,如果你不想讓身邊有太多的敵人,那就請口下留情,別總去指責別人。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無論他做得有多麼不對,他都寧願自責而不希望別人去指責他。別人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在你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你得記住,指責就像放出的信鴿一樣,它總要飛回來的。要記住,指責不僅會使你得罪了對方,而且也使得他一定會在需要的時候來指責你。即使是對下屬的失職,指責也是徒勞無益的。如果你隻是想要發泄自己的不滿,那麼你得想想,這種不滿不僅不會為對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樹了一個敵;如果你是為了糾正對方的錯誤,那為什麼不去誠懇地幫助他分析原因呢?

手段應當為目的服務,隻有懷有不良的動機,才會采用不良的手段。許多成功者的秘密就隻在於他們從不指責別人,從不說別人的壞話。麵對可以指責的事情,你完全可以這樣說:“發生這種情況真遺憾,不過我相信你肯定不是故意這麼做的,不過為了防止今後再有此類事情發生,我們最好分析一下原因……”這種真心誠意的幫助,遠比指責的作用明顯而有效。

另外,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會好像故意要顯得你高明,因而傷了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記,如果是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而且也許已使對方的某種“報複”得到了滿足,於己也沒有什麼損失。口頭上的犧牲有什麼要緊,何必為此結怨傷人?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你也得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既然你原意是為了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何必讓傷人的舉動來凸顯自己。

微笑、眼色、語調、手勢都能表達你的意見,唯獨不要直接說“你說得不對”、“你錯了”等等,因為這等於在告訴並要求對方承認:“我比你高明,我一說你就能改變你自己的觀點。”而這實際上是一種挑釁。商量的口吻、請教的誠意、輕鬆的幽默、會意的眼神,定會使對方心服地改變自己的失誤,與此同時,你也不會樹敵。要知道,隻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邏輯的,大多數人生來就具有偏見、嫉妒、貪婪和高傲等,人們一般都不願改變自己的意願。他們若有錯誤,往往情願自己改變。如果別人策略地加以指出,則其也會欣然接受並為自己的坦率和求實精神而自豪。

假如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今後會相處得更好。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種“發泄”,與其待別人的“回泄”自來,不知何時飛出一支暗箭,遠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演繹流傳千古的“將相和”。

為了避免樹敵,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這就是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得爭上風不可。請相信這一點,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你口頭勝利,但與此同時,你又樹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爭吵總有一定原因,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真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決不要采用爭吵的方式。爭吵除會使人結怨樹敵,在公眾前破壞自己溫文爾雅的形象外,沒有絲毫的作用。如果隻是日常生活中觀點不同而引發的爭論,就更應避免爭個高低。如果你一麵公開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那可是太不明智了,致使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如果你經常如此,那麼你的意見再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你不在場時別人會比你在場時更高興。你知道得這麼多,誰也不能反駁你,人們也就不再反駁你,從此再沒有人跟你辯論,而你所懂得的東西也就不過如此,再難從與人交往中得到絲毫的補充。因為辯論而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結怨於人,既不利己,還有礙於人而使自己樹敵,這實在不是聰明的做法。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生活中你要注意盡量避免樹敵,更不要做因指責別人而得罪人的蠢事。

2.做人不妨“糊塗”一點

看看社會上那些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一個比一個精明,一個比一個愛較真,生怕什麼地方犯糊塗吃了虧。《紅樓夢》裏說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學王熙鳳式的精明,世事複雜,我們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弄得清清楚楚,這樣做隻會給你帶來無盡煩惱,影響你的生活,所以做人還是“糊塗”點為好。

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都想不開,愛較真,結果因對一個自己明明心知肚明的道理或事情過分叫真而耽誤了生命的班機。

《聖經》裏有這樣一句話:“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一些女性之所以不幸,就是因為她們太過認真,也太過敏感了,對待生活有時幾近一種病態的苛刻。而這種苛刻又很多時候是不講理或不正確的,就像有一則故事裏所講的那樣:

有一個又懶又喜歡議論別人的婦人,一天,她看見鄰居曬在陽台的白被單,沾滿了許多黑點,便嘲笑說:“我看這家女主人連衣服也洗不幹淨,不會理家,隻會吃飯。”哪知當她推開自己的窗戶一看,鄰居的被單洗得又白又幹淨,這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窗戶汙穢不堪。

所以,為了不犯這樣的錯誤,我們不妨“糊塗”一些,這樣不但可以大度地原諒了別人,有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和釋放。

糊塗,人生的大學問也。怎樣藝術地、高明地糊塗,學問深也。清代鄭板橋為排遣自己一時的不得誌,便得出“難得糊塗”的結論,並進一步指出,“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世人都願當智者,不願做糊塗蟲,更不會心甘情願地由聰明而轉入糊塗。事實上,聰明有豐富的內涵和不同的層次。而糊塗呢,也有豐富的內涵和不同的層次。認真地作些研究,就可以發現聰明有初級的聰明和高級的聰明之分,糊塗有低級的糊塗與高級的糊塗之別。

所謂頂級的聰明就是“糊塗透頂”的聰明,老子稱之為“大智若愚”,即“真人不露相”。所謂初級的聰明就是表麵化的聰明,荀子謂之“蔽於一曲,暗於大理”,即“浮精”。

所謂頂級的糊塗就是“聰明絕頂”的糊塗,孟子稱之為“隱而不發”,即“麵帶朱相,心中嘹亮”。所謂低級的糊塗,就是從裏到外的糊塗,俗稱“木頭腦袋”、“不開竅”,即壓根兒的糊塗。

在這裏,特別要引為警戒的是,從來就沒有聰明過的人,千萬不要侈談糊塗,更不要去追求糊塗。正如常言所說:亡國之臣不敢言智,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沒有達到真聰明,還未擺脫低級糊塗的人,貿然地去仿效“聰明的糊塗”,那就真要糊塗到底,一塌糊塗了。

不懂糊塗之奧妙的聰明,處處鋒芒畢露,就像無製動器的火車,極易肇事。

通曉糊塗之奧妙的聰明,正如火車裝上了製動器,可以安全可靠地向目的地進發。

不知糊塗之奧妙的聰明,固執死理,不通人情,定會經常碰壁。

掌握糊塗之奧妙的聰明,能“合乎天理,順乎人情”,是真正的明智者,處處受到歡迎。

“糊塗”是升華之後的聰明,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策略,如果你能學會這種“糊塗”之道,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更順遂。

3.修煉你的“忍”者之術

三十幾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要隱忍退讓無疑是非常困難的,然而為了讓事業順利發展,為了靈活處理人際關係,化解糾紛,就一定要勤於修煉“忍”術,精於“忍”術。

《菜根譚》中說道:“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是進步的賬本,待人寬一分是福,是利人利己的根基。”話雖這麼說,可要忍讓卻實在是不易!君不見一個“忍”字,竟是“心”字頭上一把刀,把刀擱在心頭上,你能不痛?“人有臉,樹有皮”,即是說,人們出於自尊的需要,見到不公平的事,尤其是遇到欺負到自己頭上的事,要咽下這口氣,並以笑臉相迎,實在太難了,我們不妨看一看忍讓究竟難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