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第37變:學會忍耐(2 / 2)

第二天一清早,又帶著張良、樊噲和幾個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怒氣,緩和了與項羽的關係。表麵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麵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甚至是當自己胸部受了重傷時,劉邦也能忍著傷痛在楚軍陣前故意弓著腰,摸摸腳,罵道:“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以麻痹敵人,回到自己大營後又忍著傷痛巡視軍營,來穩定軍心。他對不利條件的隱忍,對暫時失敗的堅忍,反映了他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這是成就大業者必備的一種心理素質。

項羽則能伸不能屈,贏得起而輸不起,所以連連中計,聽到“四麵楚歌”,就懷疑楚被漢滅,一敗塗地,自己先大放悲歌。後被劉邦追到烏江時,一亭長要用船送他過河,他卻認為“天要亡我,我渡過去有什麼用?”自動放棄了東山再起的唯一機會,拔劍自刎而死。這個勇武過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終被自己打敗。可憐的是,他至死也沒明白,他首先是輸在自己手裏。

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還在於劉邦能從大局出發,他忍一時之氣,而項羽不能。有時政治上的得失,軍事上的勝負,就在於一念之間,能不能忍住。

3.忍忍萬事興

戰國時,魯國人閔損是孔子的學生,小時候受盡了後媽的虐待。冬天,後媽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穿著棉絮做的棉衣,而給他穿蘆花絮的棉衣。有一次他和父親外出,他與兩個弟弟拉車,在路上,他的兩個弟弟麵色紅潤,臉冒熱汗,而他卻凍的渾身顫抖,麵色灰白。父親以為他在偷懶,就用鞭子抽打他,鞭子抽破了棉衣,蘆花飛了出來,他父親仔細一看恍然大悟,氣憤萬分,要立即返回家中把妻子休掉。閔損一看,馬上跪在地上哀告說:“母親若在,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離去,我兄弟三人孤單!”父親見他的話婉轉而近情理,就打消了休妻的想法。

這位後媽知道了閔損的話後,非常慚愧和感動,痛改前非,待閔損如同親生兒子。受繼父母虐待一類的事,現代社會也屢見不鮮。雖然可訴諸於法律解決,改善一下待遇,但能從感情上解決的很少。閔損忍受繼母的虐待,當有了報仇解恨的機會時,他卻從後媽及兩個弟弟的角度著想,跪下為後母求情,他這樣做,既和睦了兄弟、又教育了父親、感動了繼母。天底下隻要是良心未泯的人,誰能不為之感動呢?

古時候有個叫高升的人,與一個叫陳澧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高升偷偷地把陳澧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一挪。這事被陳澧發現後,心想,你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唄,我尊重你的願望,滿足你的需要。於是等高升回家後,陳澧自己又把籬笆往後挪了一丈,給高升讓出了更大一塊地盤。天亮後,高升發現自家的地寬出許多,覺察到陳澧囂在讓他,很慚愧,不僅把侵占的地還給陳澧,也主動向後退讓一丈。

這事兒讓當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讚賞陳澧的行為和這行為帶來的好效果,抓住這個典型大力宣傳,還命人立碑表彰,並將這個村子改名為“義裏”。由此可見,忍讓常常能帶來互讓。互讓,就是一種互尊。互尊就是保持鄰裏、社區生存環境安寧、和諧的心理條件,是一種精神文明。假如陳澧發現高升拔籬笆占地的占小便宜行為不忍、不讓,其後果會怎樣呢?

智慧小語:

人活一口氣,可見,爭氣是很重要的;但俗話又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這說明這“氣”也不能隨便爭。事實上,世上的許多禍事,都起源於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