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每分鍾,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恩格斯
1.把你短短的幾分鍾積累起來
“不積百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積累時間也正是從零碎時間開始。點滴時間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如果將這些零碎時間一點點地積累起來,卻可以完成一件大事。
提到擠時間,有的管理者總是搖頭歎氣地說,一天工作8小時,有時還有其他活動,每天排得滿滿的,該怎麼擠?
我們每天隻要擠出微不足道的1分鍾,一年就可以擠出大約6小時的時間。如果每天能擠出10分鍾,那就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了。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而一天中再擠出10分鍾,那麼一年就可以增加5天多的工作時間。再者,即使再忙,每天可支配的零星時間至少有兩個小時。如果你從20歲工作到60歲退休,每天能擠出兩個小時,有計劃地從事某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那麼,加起來就可達到3650個工作日,整整10個年頭。這是一個多麼誘人的數字,足可以幹一番事業。難怪發明家愛迪生在他79歲時,就宣稱自已是135歲的人了。
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越來越忙碌,時間也被分割得越來越細小。這在無形中就使時間相對流失得更迅速。諸如等車、候機、對方約會遲到、旅程、塞車……這些情況都必須“等”,而“等”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如果不將這些時間加以利用,將是非常可惜的。小額投資亦可致富,這是個淺顯的道理。如果將零碎的時間用來做一些重要的小事,不但會趣味橫生,還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獲!
2.小時間,大收獲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巧用喝茶令,將飯後喝茶的時間有效地運用起來。我們都知道,喝酒有酒令。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飲茶也有“茶令”嗎?有。不過,提出這個“茶令”的,既不是大多數飲茶者的習慣,也不是某地某時的習俗,而是一對文人夫婦所獨創的這對夫婦,就是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女詞人,她丈夫趙明誠也精通詞曲,兩人文采煥然,聞名於世。
夫婦倆都有吃過晚飯後喝茶的習慣。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這對於他們來說,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休息。
美中不足的是,他們總覺得喝茶聊閑天,太浪費時間,最好能想個好主意,把這段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於是,他們發明了“茶令”。
這種“茶令”非常獨特,而且頗有趣味。與酒令不同的是,李清照夫婦的“茶令”規則是贏者喝茶,而不是輸者喝茶。
茶沏好後,他們其中一人便開始講史書上記載的某一件史實。講完以後,另一個人要馬上說出這一史實出自哪一本書。難度更大的是,不僅要說出哪一本書,還要說出是在書中的哪一卷、哪一頁,如果回答出是在哪一行,就可以唱兩杯。
也就是說,要答出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讀過此書,就答不上來。即使讀了這書,但若不熟悉此書,也斷斷答不上來。答不上來或答不準確,茶是不能喝的,隻能聞一聞茶香。
李清照夫婦就是這樣,利用“茶令”,把休息時間與學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奇特的“茶令”,美名流千古。
元末明初的偉大學者陶宗儀“積葉成書”的故事,也廣為人稱道。他在江蘇做鄉村教師時,親自耕田種地,每當休息時,他就將自己的治學心得、詩作、所見所聞,寫在摘下來的葉子上,放在甕裏,甕裝滿以後就埋在樹下。
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樣的葉子竟然裝滿了十多甕。後來,陶宗儀將甕挖出,把葉子上的文字摘錄、整理,就成了一部三十卷的《掇耕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