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 / 2)

外國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懷

用一種更為切膚之痛的說法,在人文素養這一話題上,我們現在不是應該沽沽自喜,而是應該深深懺悔!這並不是一種聳人聽聞或者一次故作的嘩眾取寵,而是在繼續一個沉重話題的展開。當一個深沉的頭腦來思考人類走過的並正在走著的、還要即將路上的道路時,每一雙深沉的眼睛都可以見出,對人文精神人類還遠遠沒有理解她的意義,而且仍然在糾纏於理論而缺乏現實的真理行動,盡管人類大多數時候在意識上還習慣於對自己曆史的自豪並且願意生活在這種自豪當中。真理與謬誤存在著一步之差,同樣,自豪往往也緊挨著蒙昧。人類從茹毛飲血到此時的科技信息進步,其中曆經艱辛而獲取的文明並不容否認,但問題的另一麵是,這種進步並不意味著“人之為人”的人文精神取得同樣的進步。掠奪、殺我、戰爭,嫉妒、誣陷、仇恨,虛妄、欺騙、自私等等,也同樣不容否認!人作為人去剝奪同樣是人的生命,人作為人去破壞人的生存環境,這無疑是一種顯明的“自殺”,但是人類卻愚蠢到或者說“文明到”視而不見,甚至還用精心打扮的謊言來進行掩蓋,這的確是悲哀!“人文素養”這一沉重的話題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才剛剛展開,我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而且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乖謬。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在小說《幻滅》中說,“懺悔是一種貞操,一種道德”,那麼,不徹底的懺悔就不是懺悔,因為“貞操”與“道德”是不可以虛假的,它們也不是一件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我們首先需要這種勇氣去直麵那些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的罪惡,去揭開人類的傷疤而達到徹底的治療。去懺悔,然後拯救,這不是向神靈,而是向人類自身命運的懺悔和拯救。人文精神在本質上就應包含這種勇氣,她甚至包括對人文精神自身的審視和批判。

而在文藝上,這種所謂的“精神結晶”,也僅僅隻是一部分作品才是名副其實的,盡管對於這一部分我們可以開列一長串名單和數字。如果不那樣苛求,這也的確是人類的幸運了,我們畢竟奮鬥過並取得了成績。"humanismus",譯為“人道主義”,又譯為“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它在曆史上明確的出現是在從14世紀開始到17世紀初結束的“文藝複興”中,是針對封建神學的黑暗統治而成為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的。讚揚人性美好,提倡幸福就在人間,崇尚理性而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提倡個性解放、仁愛平等,宣揚人的自由意誌都是“人文主義”的積極內容,但這裏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局限,因為至今人性的惡依然存在,理性並非萬能,對幸福與個性的追求也並不是沒有限製。人文素養的範疇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又走向“人文萬能主義”的極端。當然,現在人文精神的理解已經不等同於過去的意義範圍了,我們在憂患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沉重的命題畢竟已經在緩緩展開,在無數稱得上“優秀”的文藝中,正如“社會抒情詩寫到深處便因了它的濃濃的人性而同時成為人生抒情詩;人生抒情詩寫到深處便因了它的普視性而同時成為社會抒情詩”(呂進語),人文精神在深化而且在擴大她應有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在題為《為人類而藝術》的文中說道:“我從透視世界文學獲得鼓舞而勇氣倍增;它仿佛像是一顆無所不容的偉大心靈,充滿了對世人的憐憫與關注,從每一個角落,以一切方法來表達它的慈悲和關懷。”人類需要的就是這樣一雙“憐憫與關注”、“慈悲和關懷”的“人文”眼睛,這也正是我們再一次走進這些作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