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是人際交往的起點,是溝通情感的開場白。一聲真誠的問候,一聲親切的招呼,一句簡潔的介紹,都可以迅速拉近人與人心靈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情誼。
1.寒暄問候,人際交往的起點
作為正式交談的序曲的寒暄,對於正式交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簡單的寒暄常常是見麵時互相稱呼與互相問候(或者經自我介紹後再稱呼、問候),進而再談一些天氣冷暖和生活瑣事等。寒暄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手段,也是交談中溝通彼此感情、創造出和諧氣氛的一種方式。
寒暄本身並沒有什麼實際內容,但卻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寒暄能使不相識的人彼此熟悉,是正式交談前的一種準備。幾句得體的寒暄話有助於對彼此的了解,能夠使見麵時的氣氛變得活躍,增加彼此的親切感,引起雙方交談的興趣。
一位社會學家說:“寒暄是人際交往的起點。”禮貌、得體的寒暄,不僅是你的修養、文明習慣、文化素質的濃縮,而且能使你在別人心目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可產生十倍於平時說話的功效。成功的人,通常也是一個會掌握寒暄分寸的人。
寒暄時不必關注形式,重要的是你的態度和禮貌。人們都希望獲得對方的尊重,在各種交際場合,如果一方不理不睬,極易使交際對手心裏產生不滿或怨恨,觸發敵視情緒。
行為科學研究認為,一方表示的消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消極行為,一方表示的積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積極行為。相反,如果一方表示了積極行為,另一方隻是消極應付,很顯然,雙方的平衡就會破壞。下次再見麵時就不會有人去積極主動地打招呼了,結果是交往雙方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以至沒有交往。
成功的交際者,都是與人相遇時的積極寒暄者。他們善於把握這一刻的機會,創造出比長談大得多的良好印象。
寒暄的內容沒有特定的範圍,一般在內容上要與交談的對象以及交談的環境、氣候、地域等相協調,有很大的隨機性。交談中應酬語的色彩基調是柔和而文雅。柔和可以使對方感到親切、愉悅、溫馨,文雅可以優化交談氣氛,做到莊重而不呆板,熱情而不輕佻。
寒暄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在交談者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因為寒暄能產生認同心理,滿足人們的親近要求。
寒暄時互相致候的藝術
寒暄的問候,就是交際的雙方剛見麵時所說的問候語,如“你好!”、“早安!”、“好久不見,最近忙嗎?”、“能夠認識你,真是太高興了!”等。
寒暄要做到禮貌、真誠,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不能粗俗、虛偽,致使對方產生排斥心理。因而,寒暄要注意問候語、稱呼語、自我介紹語的使用。
比較通用的問候語有“你(您)好”,“你(您)早”,“早上好,上午好,早安”,“下午好”,“午安”,“晚上好”(約18時至睡前),“晚安”(臨近對方睡時,並肯定在當天不會再相會時)(回應語重複)。常用的見麵問候語還有:“你(您)吃飯了嗎?”(吃了,你呢?)“你(您)到哪兒去?”(隨便走走)“最近忙些什麼?”(瞎忙)等等。
在與各種交談對象見麵之後,交談開始之前,可以問候一聲:“你(您)好”。若是比較熟的人則還可以適當寒暄幾句,“今天天氣真好”,“你氣色不錯”。這類問候語一般不強調具體內容,隻表示一種禮貌。麵對對方卻沒有任何問候,就是不禮貌的行為。還應注意的是,要主動向對方問候,以顯得熱情、大方,為下麵的談話做好鋪墊。
與外國人碰麵時,應顧及他們的習慣,不要問及他們的收入和年齡(尤其女性)等私事上去。“你吃飯了嗎?”對方很可能會誤解為你想請他和你一道吃飯。而一般說“最近如何?”,“一切都順利嗎?”,“最近休假去了嗎?”。對新結識的人常問:“你這是第一次來我國嗎?”,“你喜歡這裏的氣候嗎?”,“還習慣吧?”
與美國人碰麵,他很可能一聲“哈羅”(Hello)或“嗨”(Hi),就算問候了,相應的被問候者也可以以“哈羅”或“嗨”作為回應。巴基斯坦及中東地區國家的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碰麵時往往會說“真主保佑”,以此表示祝福;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信奉佛教國家的人碰麵則會說“願菩薩保佑”。
與人碰麵也可以根據情況微笑和點頭示意。女士們使用這種方式可表現出穩重、端莊的姿態;男士們使用這種方式,可表示矜持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