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都是能做出重大而果斷決策的人。
——奧裏森·馬登
在真實的生命裏,每樁偉業都由信心開始,並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奧格斯特·馮·史勒格
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
——愛迪生
心理學家分析了二萬五千多個經曆過失敗的人之後,發現一個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決心。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心理學家羅列的31種失敗的主要因素中,缺乏決心導致失敗則在現實中占了首位。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猶豫或拖延,作為決心或決斷的反麵,幾乎是每個人必須征服的共同敵人。
許多偉人和事業獲得極大成功的人,無一例外地都具有果斷下決心的習慣和敢於破釜沉舟的不屈不撓的美德。而幾乎所有的失敗者和無法生財者,全都有很慢下決心的習慣,而且時常迅速地變更其決心。“疑行無成,疑事無功”,一個人在創富策劃的決策過程中,事事猶豫,舉棋不定,據鞍盼顧,勢必坐失良機,一事無成。商場如戰場,失去機遇就是最大的失誤。
哲學家布裏丹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頭可愛的小毛驢,在兩堆肥美的草堆之間選擇,最終因不知道先吃哪一堆為好,而活活地被餓死了。這個故事生動地揭示了決策者常常麵臨的困惑,故經濟學界稱之為“布裏丹決策綜合症”,或稱“布裏丹效應”。
一、下決心的秘訣
在創富活動決策的緊要關頭或關鍵時刻,決策者往往因過重的心理壓力造成強烈緊張感,從而麵對應迅速作出決斷之事一片茫然,無所適從,甚至束手無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強烈的緊張感和心理壓力,或者產生於恐懼、失敗心理的幹擾(個人曆史經驗中經曆過失敗而形成的自卑心理);或者產生於輿論幹擾(環境因素造成);或者是產生於自身觀念中的否定信念(缺乏信心,事事先帶上不可能的有色眼鏡)。鑒於上述情況,下決心的秘訣大致表述如下:
(一)要建構一種“穩操勝算的心理”
這種心理雖然本身不能使人成功,但它卻是一種表征,象征著我們正朝著成功邁進。猶如溫度計本身不能使其所測量的物體變熱或變冷,不過,它對我們卻有很大的用途,使我們能感知冷熱的程度。因此,當一個人感到那種穩操勝算的心情時,他實際已喚起、啟發和抓住了成功的感覺,他的內部機器就已在成功的方向定了位,成功的自信感將成為促使他迅速下決心的心理支柱。
曆史和現實中的偉人和成功者無一不具有穩操勝算的心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借東風”(借不來東風將有殺頭的危險)、“空城計”、“草船借箭”、“等情節,都表明在決定戰爭勝負、個人生死的緊要關頭,必須要迅速下決心,作決定。“空城計”中,是棄城拚命逃跑,還是打開城門,唱一曲空城計,諸葛亮必須在瞬時就要對此作出決斷,容不得半點的猶豫與拖延。諸葛亮知道在司馬懿大軍壓境,自己身邊一時無人接應的情況下,棄城逃跑隻能是死路一條。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弱點,唱一曲空城計,盡管很冒險,但尚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
提奧多·羅斯福說過:“也許人性中,沒有比堅定的決心更重要的成分。”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韜略滿腹、聰明絕頂之人,然而,在擁有堅定的決心的個性方麵,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勝一籌。
在京劇“空城計”中有這麼一個細節:諸葛亮打開城門後,在城頭上彈著琴,旁邊站著一個書僮抱著一把寶劍。司馬懿在城外駐馬細聽,諸葛亮的琴聲不亂,而且暗藏殺機。司馬懿深知諸葛亮行事謹慎,(宋代人就曾說過:“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萬萬沒有想到他眼前會如此大膽,敢在自己麵前唱一曲空城計。於是,急令三軍後撤,以防不測。殊不知,諸葛亮在城頭上已抱定視死如歸的決心,一旦司馬懿殺進城來,諸葛亮就會從書僮手中拔劍自刎。
毛澤東作為偉大的軍事家,在長征大轉移、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陝北以兩個連調動胡宗南五個旅等一係列重大軍事行動中,都表現出一種敢於迅速決斷的穩操勝算的心理。
據說,長征期間,毛澤東在一個傍晚率部來到大渡河西側河畔,河畔前麵有一條小溪。據當地向導講,當年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也在這同一地點駐紮過一夜,而且第二天在此處強渡大渡河時,被清軍生擒。毛澤東對石達開這樣著名的一代名將竟然在此處“陰溝翻船”感到大惑不解,感到其中必有蹊蹺。於是找來當地老人仔細詢問,方才如夢初醒。原來石達開率部來到此地時,也像紅軍當時一樣,是一個春天的傍晚。如果,石達開當初率部越過小溪駐紮,或許就會改寫曆史的一頁了。那天夜晚,原本春季很難遇到的情形出現了,半夜以後,雷鳴電閃,大雨傾盆,霎那間,小溪山洪暴發,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人馬根本無法渡過。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石達開隻好倉猝橫渡大渡河,導致被對岸清軍以逸待勞抓獲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