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人類文明的航船劃開萬頃碧波,駛入了21世紀的遠洋。佇立船首,遠眺前方,人類在經濟全球化的拂麵春風中,憧憬著無限美好的未來。

21世紀既是知識經濟時代、數字化時代、高技術時代及生物、生命和基因產業革命時代[1],又是人的潛能將得到最大發掘與發揮的、能夠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成功時代。

2000多年前,古希臘先哲就發出了“認識你自己”的召喚。迄今為止,盡管人類在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還十分有限,對自身潛能的開發與運用,似乎仍舊處在起步階段。顯然,如何解開人對自身困惑的繩索,將是21世紀中人類關注未來的焦點。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人的思想金礦中能夠開掘出比地球上還要多的黃金。這原本是一條為中外許多成功者、創富者所證明了的真理。然而,不少人卻完全不了解這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看見這種現象:有的家長總愛對在學習上後進的孩子抱怨說:“你不是那塊料。”這些家長是否知道,他們的這句話是一種有害的暗示,往往容易極大地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孩子到底是哪塊料,這些家長能肯定嗎?一塊質地粗糙的金屬,在一些人眼中隻可能製成大頭釘、繡花針或燒菜鍋;在另一些人眼中卻可能製成名貴轎車、航空母艦甚至宇宙飛船的零部件。正如一塊同等質地的金屬在不同思維水平的人眼中具有不同的潛質與價值一樣,一個人隻要像奧裏森·馬登所說的那樣,通過不斷“鍛造你的生命之鐵”,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發掘自己的心智潛能,在生活實踐中將自己百煉成鋼,就一定會幹出一番事業,取得成功與財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的一生要麼是一幅偉大的作品,要麼是一團糟。”心理學家認為,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是人類具有的世界性的弱點,而人的一生要想描繪出一幅偉大的作品,就必須要通過自我激勵,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富蘭克林說:“人應為生存而食,不應為食而生存”,這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為生存而食,僅以食為生存的手段,把食看得很小,而把食以外的精神追求,如實現理想,完成事業看得很大。為食而生存,則以食作為生存的目的,把食看得很大,完全忽視了食以外的精神追求,根本沒有什麼理想和抱負,這種人生實際上毫無意義和價值,非常平庸。

發掘人的潛能,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不僅有利於“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引導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價值體係建構符合時代發展的道德觀念、和人格特征”,而且也有利於“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

人生若沒有雷鳴電閃,沒有狂風暴雨,沒有山呼海嘯,生命的海洋就會毫無活力,缺乏生趣。本書所揭示的人生真諦和理性與感性擁抱碰撞發出的智慧之光,是人類創富與成功曆程的縮影與寫照,它將為那些人生的奮鬥者送去無限的生趣與活力。

尊敬的讀者,筆者堅信:從翻開本書的第一頁開始,你就會對自己的人生開始做出全新的解讀和領悟。

苟世祥

2004年夏於重慶大學虛室齋

[1]張其佐博士提出:在21世紀,經濟發展的內在衝動會激勵著技術創新,突破性技術及其由此帶來的人類第六次產業革命即將來臨。人類第六次產業革命中,最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的將是延長人類生命周期的生物、生命和基因產業。這個觀點引起全球經濟學家的關注與討論。參閱張其佐《第六次產業革命是否已曙光初現》,見《光明日報》2003年1月28日。

[2]參見黨的十六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