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讓偉人喚醒人的信念(1 / 3)

不論做什麼事,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行動之前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期望,定什麼樣的目標。你應該懂得,你用什麼樣的標準衡量自己,別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估你。愛默生說:“緊緊追蹤四輪車到星球上去,要比在泥濘道上追蹤蝸牛行跡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人生要想成功,就要一點一滴地奠定基礎。先給自己設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確實達到之後,再邁向更高的目標。

諾貝爾艱難的成才之路

很多年輕人在職業生涯遭到挫折的時候,輕易地放棄了,轉而從事不適合自己、也不能引起自己熱愛的職業,勉勉強強做下去。有些人回到自己原本要努力掙脫的生活中去。他們知道堅持下去還會看到希望,但也會遇到新的挫折,而對挫折的厭倦使他們放棄了希望。別人的言行也影響著他們的決定。有人說:你在幹一件注定不能成功的事。有人說:你沒有這方麵的天賦,你為之付出是愚蠢的,你在虛度年華。而一同奮鬥的夥伴紛紛退出,也使他們感到孤獨、無望。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遺產的一部分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勵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其實諾貝爾的一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諾貝爾1833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幹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後來,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全部家當,諾貝爾一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於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使他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活潑歡快,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的父親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幾乎是在轟隆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了童年。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隻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隻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隻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使他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父親讓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裏,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實用科學知識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曆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曆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生活中人與人的環境不同,個性不同,也造成了人們的期望的高度不同,不過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愛幻想和憧憬,往往對現實的艱巨性、複雜性估計不足,所以經常會有期望過高的情況。其實,隻有適當的期望才能在人生奮鬥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你足夠強大,困難和障礙就微不足道;如果你很弱小,障礙和困難就顯得難以克服。向困難屈服的人必定一事無成。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一個人的成就與他戰勝困難的能力成正比。他戰勝越多,取得成就越大。

5歲作曲的莫紮特

坐等成功來臨,就好像等著月光變成銀子一樣渺茫。如果希望發生奇跡,能夠取代自然法則的作用,那簡直是不可能的。隻有腳踏實地的工作,才會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在有助於成功的所有因素中,腳踏實地是最有效的;在有助於你成功的所有品質中,腳踏實地是最可靠的。

莫紮特智能超群,自孩提時就對樂曲產生了興趣。他一聽到音樂他的小手跟著拍起來。奇妙的是,他拍得很合拍,很有節奏感。

莫紮特的姐姐瑪麗婭每次練習鋼琴時,爸爸總是精心指導,因而瑪麗婭的進步很快。每當琴聲響起,小莫紮特就不吵不鬧,靜靜地聆聽著。

有一次,當瑪麗婭正聚精會神地練琴時,4歲的莫紮特走到姐姐跟前,乞求姐姐讓自己彈剛剛演奏過的那首曲子,瑪麗婭親昵地指著弟弟的鼻子說:“看看你的小手,還不能跨過琴鍵呢,怎麼彈琴呢,等你長大了再學琴吧。”說過她又繼續練起琴來。

一天,全家用過晚餐,瑪麗婭幫助媽媽在廚房裏洗碗時,莫紮特就坐在鋼琴上彈起來。父親雷奧博正在邊喝茶邊抽煙休息,聽到琴聲後,猛然站起來,驚喜地說:“聽,瑪麗婭把這首曲子彈得簡直妙極了!”話音剛落,瑪麗婭就從廚房裏走了出來。雷奧博呆住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立即爬上樓輕輕地推開門,哇,隻見小莫紮特正在聚精會神地彈奏呢!父親看出兒子有著優秀的音樂天賦,便開始對他進行早期教育。從4歲起,莫紮特就彈起了鋼琴,拉起了提琴。莫紮特的接受能力極強,許多曲子隻聽一遍,就毫不費力地記住了。父親怕莫紮特負擔過重,不想過早教他作曲。可是到5歲時,莫紮特看著父親寫樂譜,便也開始學著作曲。有一次,父親走進莫紮特的房間,見他正趴在桌上,在五線譜上專心地寫東西。他隨手拿起一看,不禁吃了一驚。原來兒子在寫鋼琴協奏曲,而且寫得完全符合規格。

一天,父親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兒子把這個樂譜送到劇院院長處去,並說明這是專為他女兒創作的。不料,路上一陣大風,把莫紮特手裏的樂譜刮跑了。他一麵哭著,一麵追趕著到處飄蕩的樂譜。樂譜沒有全找回來,怎麼辦呀?莫紮特跑到小夥伴家裏,借來筆紙,自己寫了首樂譜送去。第二天,院長帶著女兒來拜謝,說莫紮特父親的舞曲寫得太妙了,他還讓女兒把舞曲彈了一遍。莫紮特的父親聽後驚呆了。他說:“這不是我作的舞曲。”他轉身問兒子:“這首樂曲是誰寫的?”莫紮特隻得說出原委。父親聽後激動得流出了淚,一下子把兒子抱在懷裏。

此後,父親就開始教他難度較大的作曲練習。聰明加勤奮的莫紮特,在家裏不是彈琴就是作曲。五六歲的孩子像大人一樣整日埋頭音樂之中。為了讓莫紮特開闊眼界,少年成名,自1761年秋天起,父親就帶著6歲的兒子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演出。接著,又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和瑞士演出。每到一地,都獲得好評。7歲那年,他在法國巴黎一個音樂會上,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彈琴伴奏,隻聽她唱了一遍,就能不看樂譜,自由地伴奏,從頭到尾一點不錯。女歌唱家再唱一回,他又在琴上另選新的伴奏。每唱一曲,他的伴奏都變化無窮,和諧動聽,聽眾驚歎不已。這件事被歐洲人稱為“18世紀的奇跡”。

莫紮特11歲便能指揮大型歌劇演出,並寫成了第一部歌劇《阿波羅和吉阿琴特》。12歲時指揮德國著名的樂隊,名聞世界樂壇。13歲時,便在薩爾斯堡任大主教宮廷教師。

莫紮特隻活了35歲。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寫了歌劇19部,交響曲47部,鋼琴協奏曲27部,小提琴協奏曲5部,弦樂四重奏22部,鋼琴奏鳴曲29部,小提琴奏鳴曲37部,其他各類樂曲100多部,給人類的音樂寶庫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財富。

等待和積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涓涓細流,一條條地彙集起來形成了浩瀚的海洋;片片樹木,一棵棵地生長起來變成了森林。如果我們隻是在一個平坦的大道上不停地奔跑,而忘記了隨時汲取那些我們應該為了以後的路所需要的營養,那麼等我們可以借助翅膀翱翔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翅膀是那麼的柔弱無力。

逆境中成長的女數學家

每一個成功者在奮鬥初期都和普通人一樣,向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努力前進。遭遇逆境是人生旅途中難免的事,不要懼怕,應該勇敢地麵對它,逆境有如人生道路上的篩子,它讓強者通過,而把弱者留下。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發布第一號法令,把猶太人比作“惡魔”,叫囂著要粉碎“惡魔的權利”。不久,哥廷根大學接到命令,要學校辭退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純猶太血統的人。在被驅趕的學者中,有一位名叫愛米·諾德(A。E。Noether1882—1935)的女士,她是這所大學的教授,時年51歲。她主持的講座被迫停止,就連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這位學術上很有造詣的女性,麵對困境,卻心地坦然,因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

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裏,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裏,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

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群等研究方麵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為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諾德熱愛數學教育事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她終生未婚,卻有許許多多“孩子”。她與學生交往密切,和藹可親,人們親切地把她周圍的學生稱為“諾德的孩子們”。我國數學家曾炯之就是諾德的“孩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