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信念是人生的太陽(1 / 3)

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理論主張或思想見解堅信無疑,並積極身體力行的綜合精神狀態。從本質上講,信念表達一種態度——與知識和客觀真理相關的態度,它直接與價值觀相關。信念是主觀的,強調的是情感的色彩和意誌的堅定性。信心是以認知為基礎,信念卻是以信賴的情感為基礎。信念就像一麵旗幟引導人們認知自己所要建立的目標。

信念的核心力量

蘇東坡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堅強的意誌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心理素質,隻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圓滿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於每一個要克服的障礙,都離不開我們的意誌力;麵對著所執行的每一個艱難的決定,所依靠的是我們內心的力量。事實上,意誌力並非是生來就有或者不可能改變的特性,它是一種能夠培養和發展的技能。

柏克斯頓小時候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頑童,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堅強的意誌力,這種意誌力在他幼年時曾表現為喜歡暴力、飛揚跋扈以及固執己見。柏克斯頓自幼喪父,所幸的是他母親很有見識。她敦促兒子磨煉自己的意誌。母親在強迫他改正缺點的同時,對一些可以讓他自己去做的事,總是鼓勵他自己拿主意。他母親堅信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形成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和堅強的意誌,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難能可貴的。當有人談及她兒子的任性時,她總是淡然地說:“沒關係的,他現在是固執任性,你會看到最終這對他有好處。”在柏克斯頓處於形成正義還是邪惡的人生目標這一個人生曆程的緊要關頭,他幸運地與一個家庭情況良好、品行端正的姑娘結了婚。

他的意誌力使他小時候成為一個難以管束的頑童,但後來卻使他從事什麼工作都不知疲倦,並且精力充沛。當時身為釀酒工的他不無得意地說:“我可以先釀一個小時的酒,再去做數學題,再去練習射擊,而且每件事都能聚精會神地去做。”

當他成為一個釀酒公司的經理後,他事無巨細都一一過問,使公司的生意空前興隆。即便是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他仍然每天晚上堅持勤奮自學,研究孟德斯鳩等人關於英國法律的評論。他讀書的原則是:“看一本書決不半途而廢”,“對一本書不能融會貫通熟練運用,就不能說已經讀完”,“研究任何問題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在他剛剛步入社會時,他目睹奴隸貿易和奴隸製度的種種黑暗,便下定決心把解決奴隸問題作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標。在他進入英國議會後,他更是把在英國的本土及殖民地上徹底實現解放奴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並矢誌不渝地努力奮鬥。這項推動曆史進程的工作,其艱難可想而知,但柏克斯頓做到了。

事實上,在每一種追求中,作為成功的保證,與其說是才能,不如說是不屈不撓的意誌。意誌是人做事的動力之源,是信念的核心力量。真正的希望以它為基礎,而且,它就是使現實生活絢麗多彩的希望。

一個人如果下決心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下決心要做成什麼樣的事,那麼,意誌或者說動機的驅動力會使他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信念的力量

古今中外,有多少偉人一生都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文天祥死前哀唱“留取丹心照汗青”,諸葛亮為實現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自己的成績是不需要別人來鼓舞指引的,當你認為自己好的時候,那便是好,不需要聽取別人的批判或讚美,這就是信念。

奧立弗在英語劇壇叱吒風雲50年。從演凡人到宙斯,從演牧師到納粹黨人,各種角色他無所不能。但他最大的成就是演出一係列莎士比亞戲劇。在莎翁的世界裏,奧立弗幾乎隻手撐天,無人可與之匹敵。借助舞台與電影表演,他引導現代觀眾步入莎翁藝術的殿堂。中國觀眾熟悉的《王子複仇記》是他1948年的傑作,曾獲當年奧斯卡大獎。1954年,他在《理查三世》一片中集製片、導演、主演於一身。該片在電影和電視上同時首映,觀眾多達2500萬人,超過之前莎劇觀眾人數的總和。今天,任何莎劇演出如果偏離奧立弗立下的標準,就顯得荒腔走板。

奧立弗的成就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他對莎劇大膽獨到的詮釋,常被譏為嘩眾取寵。一次,奧立弗飾演《奧賽羅》中的亞古,他采用亞古愛上主人的弗洛伊德式的解釋,親吻奧賽羅的嘴唇。此舉令觀眾大為吃驚。飾演奧賽羅的演員隻好無奈地掙脫身體,然後喃喃低語:“好了,好了,別這樣。”

在現實生活裏,奧立弗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曾與女明星費雯麗各自拋下原配相戀結婚。以後,又因費雯麗精神失常而離異,幾百萬影迷為此大為歎息。1961年,奧立弗與女演員瓊·普洛萊結婚。普洛萊覺得奧立弗難以捉摸,說他永遠都在演戲。他經常借化裝、易容等手段,施展他所謂“由外及內”的功夫。他似乎一直覺得無法找到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必須不斷改造自己。

1965年,奧立弗在倫敦扮演奧賽羅。有天晚上,他演得實在太精彩了,全體演員都為他鼓掌道賀,但奧立弗卻冷漠地把門關上拒絕稱讚。有人不解地問他原因,他回答:“我知道我演得好。問題是我不知怎麼演出來的,所以,我怎麼有把握下次還演得這麼好?”他的下一次當然還是那麼好。奧立弗的演技無人能及,他是劇壇唯一獲得英國上議院爵位的演員。

信念是勇者麵對真理的執著精神。難忘那年輕的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的布魯諾,他真正是用血肉之軀去澆灌了黑暗籠罩下不見光彩的科學之花。

信念是善者麵對生命時表現出的熱愛情感。人的可貴之處是對其他一切都可以懷有愛。李時珍可以說是一位典型的博愛者。為了寫《本草綱目》而踏遍全國,嚐盡苦寒,受盡挫折。不是對生命懷有敬畏,懷有熱愛,又怎會有不曾動搖的信念去踐行這理想?堅持自己的信念,衝破一切借口和困難,便會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人生、傳奇的人生。

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四分鍾跑完一英裏(約1609米)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羅傑·班納斯特就打破了這個思維障礙。他之所以能創造這項佳績,一得益於體能上的苦練,二歸功於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腦海裏多次模擬四分鍾跑完一英裏,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係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完成這項使命。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誰也沒想到,在班納斯特打破這項紀錄後的兩年裏,竟然有近400人四分鍾內跑完了一英裏。

有了班納斯特這樣的信念。人就能夠發揮無比的創造力。當然,信念也可能是破壞力,看你從哪個角度認識。人類對於生活中的遭遇會很主觀地賦予某種意義,積極的信念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繼續往前邁進,而消極的信念很可能就此便毀掉人的一生。

哈佛大學的亨利·畢其爾博士研究了信念對身體的影響。他把100個醫學院的學生平均分為兩組,宣稱第一組分配的紅色膠囊包裝了興奮劑,第二組分配的藍色膠囊則包裝了鎮靜劑。實際上膠囊裏的藥粉相互調了包而並未讓學生知道。結果吃了紅色膠囊的第一組學生很興奮,吃了藍色膠囊的第二組學生則很平靜,由此可見,他們的信念壓製住了身體服用藥物的化學反應。

這門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實了數個世紀以來的疑惑:信念在醫療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比治療本身還重要。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無用意識。指一個人在某方麵失敗的次數太多,便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是個無用的人,從而停止了任何嚐試。

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對這種現象做過深入研究後指出:有三種特別模式的信念會造成人們的無用感,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這三種信念分別是永遠長存、無所不在及問題在我,即相信困難永遠長存,某方麵失敗後就相信處處都是困難,並把不幸的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的不足。

自信的高度

不論才能大小、天賦高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都取決於他的自信心。相信一定能做到,事實上就能夠成功。反之,不相信自己,那就決不會成功。

有堅定的自信心,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做出驚人的事業來。缺乏自信的人即使有出眾的才幹、優良的天賦、高尚的品格,也很難成就偉大的事業。一個人的成就,決不會超出他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

有一次,一個士兵騎馬給拿破侖送信,由於馬跑得速度太快,在到達目的地時猛跌了一跤,那馬一命嗚呼。拿破侖接到信後,馬上寫封回信,交給那個士兵,吩咐士兵騎上自己的馬,快速把回信送去。

那個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駿馬,身上裝飾得無比華麗,便對拿破侖說:“不,將軍,我是一個平庸的士兵,實在不配騎這匹華美強壯的駿馬。”

拿破侖答道:“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世界上到處都有像這個法國士兵一樣的人!他們以為自己身份卑微,別人所有的一切,是不屬於他們的,以為自己是不配享有的,以為他們是不能與那些偉大人物相提並論的。這種自卑自賤的觀念,往往成為不求上進、自甘墮落的主要原因。

經常有人這樣想: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不是他們這輩子所擁有的。他們認為,生活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留給一些特殊的人的。有了這種自卑的心理後,當然就不會有要成就偉大事業的觀念了。

許多人,本來可以做大事、立大業,但實際上卻做著小事,過著平庸的生活,原因就在於他們自暴自棄,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堅定的自信。

與金錢、勢力、出身相比,自信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從事任何事業最可靠的資本。自信能幫助人排除各種障礙、克服各種困難,使事業獲得成功。

有些人一開始對自己有深層的了解,相信能夠成功,但是一遇挫折,他們就半途而廢,這是因為自信心不堅定。所以,光有自信心還不夠,更需使自信心變得堅定,這樣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屈不撓,奮勇向前,決不會因為小小的挫折就退縮不前。從那些成就偉大事業的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質就可以看出一個特點:這些卓越人物成功之前,就具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堅強自信心,深知自己必能成功。這樣,在做事時他們就能全力拚搏,破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

瑪麗·科萊利:“如果我是塊泥土,那麼我要預備給勇敢的人來踐踏。”如果在表情和言行上時時顯露著卑微,任何時候都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那麼這種人自然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上帝給予我們巨大的力量,鼓勵我們去開創偉大的事業。而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的腦海深層,使每個人都具備雄韜偉略,能夠精神不滅。堅強的信念,便是成功最大的源泉。

相信自己能行

為何一定要不斷放大自己的弱點?為什麼一定要站在別人的背後?!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似的葉子,我們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永遠是獨特的。

1842年3月,在百老彙的社會圖書館裏,著名作家愛默生的演講感動了年輕的惠特曼:“誰說我們美國沒有自己的詩篇呢?我們的詩人文豪就在這兒呢!……”這位身材高大的大文豪的一席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講話使台下的惠特曼激動不已,熱血在他的胸中沸騰。惠特曼渾身升騰起一股力量和無比堅定的信念,他要滲入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各種生活方式。他要傾聽大地的、人民的、民族的心聲,去創作新的不同凡響的詩篇。

1855年,惠特曼的《草葉集》問世了。這本詩集熱情奔放,衝破了傳統格律的束縛,用新的形式表達了民主思想,表達了對種族、民族和社會壓迫的強烈抗議。它對美國以及歐洲詩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影響。

《草葉集》的出版使遠在康科德的愛默生激動不已。誕生了!國人期待已久的美國詩人在眼前誕生了。愛默生給予這些詩以極高的評價,稱這些詩是“屬於美國的詩”,“是奇妙的”、“有著無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葉集》受到愛默生這樣有聲譽的作家的褒揚,使得一些本來把它評價得一無是處的報刊馬上換了口氣,溫和了起來。但是惠特曼那創新的寫法,不押韻的格式,新穎的思想內容,並非那麼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他的《草葉集》並未因愛默生的讚揚而暢銷。然而,惠特曼卻從中增添了信心和勇氣。1856年,他印了第二版,在這版中他又加進了20首新詩。

1860年,當惠特曼決定印行第三版《草葉集》,並將補進些新作時,愛默生竭力勸說惠特曼取消其中幾首刻畫“性”的詩歌,否則第三版將不會暢銷。惠特曼卻不以為然地對愛默生說:“那麼刪後還會是這麼好的書嗎?”愛默生反駁說:“我沒說‘還’是本好書,我說刪了就是本好書!”執著的惠特曼仍不肯讓步,他對愛默生表示:“在我靈魂深處,我的意念不服從任何的束縛,得走自己的路。《草葉集》是不會被刪改的,任由它自己繁榮和枯萎吧!”他又說:“世上最髒的書就是被刪減過的書,刪減意味著道歉、投降……”

第三版《草葉集》出版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國界,傳到英國,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為什麼惠特曼的第三版《草葉集》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功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信念,他相信自己的詩歌可以震撼人心,他堅信自己增加的詩歌能讓自己的書成為最好的書。

擁有堅定的信念,並有勇氣一直追求下去,走自己的路,最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靠自信能夠取得成功

“有誌者事竟成”是一句古老而深邃的諺語。決心去做一件事的人通常能夠在意誌的督促下克服困難,最終獲得成功。如果我們覺得有這個能力,就真的有能力做到。如果我們決心要獲得什麼成就,幾乎就已經獲得這個成功了。

教授瘋狂英語的李陽於20世紀60年代末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他中學的學習狀況很不理想,因此,他變得非常內向。記得讀初三時,他到醫院去治療鼻炎,醫生放好電療工具後離開,不巧設備漏電,他感到鑽心的疼,可就是憋著不喊,後來臉上留下了傷疤。

高三期間,他幾度因失去學習的信心而萌生退學的念頭。他清楚地記得,對於長大後希望從事的工作是:“要做不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1986年李陽在父母的幫助下,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係學習。進入大學後,他仍然是班上的後進生,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有13門功課不及格,多次需要補考才能繼續上學,他自己內心裏感到丟人極了。

後來,他決心以英語為突破口,天天跑到校園空曠處大聲喊英語,還想出兩個辦法督促自己堅持下去:一是告訴很多同學自己要每天堅持學英語、喊英語;另外,邀請班內學習最認真的一位同學陪他一起大喊英語。四個多月後,他發現自己可以複述10多本英文原版書,背熟了大量四級考題,聽說能力脫胎換骨!正是因為通過學習英語取得的成功,他樹立起了自信。他認為,這是其人生非常大的一次超越,讓他終生難忘。

“所以我認為,自信心是最重要的。無論是目前找工作,還是工作後,人都會麵對更多想象不到的困難,隻有自己有勇氣麵對才能常勝。”李陽說。

李陽認為,即將麵臨就業的大學生,最重要的是培養堅持和努力的品格。他介紹說,自己畢業後由父母介紹進入西北電子研究所工作,但在那裏他每天上班前都堅持跑到9層樓頂上大喊英語,無論是冬天冒著大雪寒風,還是夏天頭頂烈日,一年半的時間從沒有間斷。後來他考入廣東人民廣播電台英文台,成為廣東職業英語主持人,為“瘋狂英語”席卷全國奠定了基礎。大多數人感覺,別人成功是因為擁有特殊的素質。“我20歲以前發過誓的事情沒有一件做到的。但是我今天的成就讓我自己都感到吃驚。”他建議大學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竭盡全力把它做到最好。做到這兩點,任何人都會在社會上找到位置,任何人都會過上一種豐富的、成功的生活。

洛克說:“培養信念最好在青少年時期,人在這個時候心胸最為開闊,最能接受有益的思想,最願意接受磨煉。在這個時期,每一次重要行為都會對未來的生活產生影響,在心理結構中形成正確或不正確的意誌。”

李陽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自信心最重要!因此,在人生中一定要為自己選擇一種正確的信念。

信念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備的素質之一,要想成功,必須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內心建立信念,首先應將內心最陰濕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幹淨,然後再種植上堅定信念,並不斷去鞏固,新的機會才會隨之而來。

你認為你行,你就行

如果你不滿意自己所處的環境,想力求改變它,則首先應該改變自己。即“如果你是對的,則你的世界也是對的”。假如你有積極的心態,你四周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艾文班·庫柏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但他小時候卻是個懦弱的孩子。庫柏在密蘇裏州聖約瑟夫城一個準貧民窟裏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個移民,以裁縫為生,收入微薄。為了家裏取暖,庫柏常常拿著一個煤桶,到附近的鐵路去拾煤核。庫柏為必須這樣做而感到困窘。他常常從後街溜出溜進,以免被放學的孩子們看見。但是那些孩子還是時常看見他。特別是有一夥孩子常埋伏在庫柏從鐵路回家的路上襲擊他,以此取樂。他們常把他的煤核撒遍街上,使他回家時一直流著眼淚。這樣,庫柏總是生活在恐懼和自卑的狀態之中。直到庫柏讀了一本書,內心受到了鼓舞,從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積極的行動。這本書是荷拉修·阿爾傑著的《羅伯特的奮鬥》。在這本書裏,庫柏讀到了一位像自己那樣的少年的奮鬥故事。

書中的那個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氣和道德的力量戰勝了這些不幸。庫柏也希望具有這種勇氣和力量。庫柏讀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書。當他讀書的時候,他就進入了主人公的角色。整個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廚房裏閱讀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覺中培養了積極的心態。在庫柏讀了第一本荷拉修的書之後幾個月,他又到鐵路上去撿煤核,隔開一段距離,他看見三個人影在一所房子的後麵飛奔。他最初的想法是轉身就跑,但很快他記起了他所欽羨的書中主人公的勇敢精神,於是他把煤桶握得更緊,一直向前大步走去,猶如他是荷拉修書中的一個英雄。這是一場惡戰。三個男孩一起衝向庫柏。庫柏丟開鐵桶,堅強地揮動雙臂,進行抵抗,使得這三個恃強淩弱的孩子大吃一驚。庫柏的右手猛地打到一個孩子的嘴唇和鼻子上,左手猛擊到這個孩子的胃部,這個孩子便轉身逃跑了,這也使庫柏大吃一驚。同時,另外兩個孩子正在對他進行拳打腳踢。庫柏設法推走了其中一個孩子,把另一個打倒在地,並用膝部猛擊他,而且發瘋似的揍他的腹部和下巴。現在隻剩一個了,是個小頭頭,他已經跳到庫柏的身上,庫柏用力把他推到一邊,站起身來。大約有一秒鍾,兩個人就這麼麵對麵站著,狠狠瞪著對方,互不相讓。後來,這個小頭頭一點一點地退後,然後轉身,拔腿就跑。庫柏也許出於一時氣憤,又拾起一塊煤核朝他扔了過去。庫柏這時才發現鼻子掛了彩,身上也青一塊、紫一塊。這一架打得真好。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一天,那一天他已經克服了恐懼。

庫柏並沒有強壯多少,那些壞蛋的凶悍也沒有收斂多少,不同的是庫柏的心態已經有了改變。他已經學會克服恐懼、不怕危險,再也不受壞蛋欺負。閱讀積極心態的書籍,使庫柏戰勝了懦弱,戰勝了恐懼,最終成為全美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

目標是一切行動的動力

“如果能夠重新再來一次,我將做……”“如果我再年輕幾年,就能做更多的事……”相信,你我的生活中一定時而發出這樣的感歎,隻因為悔不當初沒有想清楚,沒有完善的計劃……所以我們因此而錯過了許多人生的樂趣,如果在行動之前就先在“目標”裏填上“我想……”“我要……”“我能……”的願望,相信在未來的生命裏,就不會有這麼多的遺憾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趁自己年輕的時候,利用一切工作機會來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負責的任何工作,事無巨細都能盡力而為,做到問心無愧,並時刻想著怎樣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回報自己的老板,那麼偏低的薪水絕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自己很快將會得到提升。出色的工作表現會成就你。而劣質的工作、漫不經心的工作,即使有很高的薪水,也會迅速地毀掉你。真正能夠讓你獲得成功的方法,不是看你能為自己的薪水付出多少,而是應該讓你的老板看到你的貢獻與報酬之間的失衡,要讓他為自己所給予的微薄的薪水感到慚愧。即使你的老板意識不到,你的表現也會引起其他雇主的注意。

一個紐約的百萬富翁說,當年,他在一家紡織品公司的薪水最初隻有每周7.5美元,後來一下子就漲到了每年一萬美元,而這之間竟然沒有任何的過渡,沒過多久,他還成為這家紡織品公司的合夥人。

剛去公司的時候,他和公司簽訂五年的工作合約,約定這五年內薪水保持不變。但他暗下決心:絕不滿足於這每周7.5美元的低微薪水,決不能就此不思進取。他一定要讓老板們知道,他絕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一個人遜色,他是最優秀的人。

他工作的質量,很快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三年之後,他已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以至於另一家公司願意以3000美元的年薪聘用他為海外采購員。但他並沒有向老板提及此事,在五年的期限結束之前,他甚至從未向他們暗示過要終止工作協定,盡管那隻是一個口頭的約定。也許有很多人會說,不接受如此優厚的條件,他實在是太愚蠢了。但是,在五年的合同到期之後,他所在的公司給予了他每年一萬美元的高薪,後來他還成為該公司的合夥人。老板們都很清楚,這五年來他所付出的勞動,要數十倍於他所領的薪水,理所當然,他成為一個獲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