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篇:鄉村中巴交響曲(1 / 1)

都市轎車多,縣城“的士”多,鄉鎮中巴多,村裏“摩的”多。我常去鄉下,少不了坐鄉村中巴。鄉村中巴上,乘客都是農民;開中巴的司機,一般是車主,也是改行的農民。

私營客運剛開始的那幾年,無序竟爭激烈,金錢給人際關係帶來了冷漠。為了多拉幾個客人,多跑一趟二趟,司機們翻眼不認人,常常吵架鬥毆。一位滿臉胳腮胡的中年司機給我的印象最深。胳腮胡中等身材,濃眉大眼,說話高聲大嗓。一次,我坐他的車,他追上前麵的一輛中巴,一踏油門超過去,然後放慢了速度,在那輛車的前邊一斜一橫,一斜一橫,我們坐在車上的幾個人都被晃得東倒西歪。我連連製止他,並要挾說要下車。可絡腮胡就是不聽,最終把後邊的車逼到了路邊,停下來,與那個司機怒目相向,大吵大鬧。原來那輛車發車時間應在他後邊,但卻在他之前發車了,搶了他的生意。這以後沒多久,我又坐到了胳腮胡的車,卻見他頭上還纏著白繃帶,一問,才知道他不許過路車在他們鎮上停靠收客,與人爭著爭著打了起來,把別人打傷了,他自己頭上也挨了一榔頭。車上賣票的女人,一般都是司機的堂客(妻子)。有個堂客三十大幾,風韻猶存。那天,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嬸上車後,賣票的堂客要五元,可那大嬸隻能拿出三元。還沒有說幾句,賣票的堂客就把大嬸推下了車,我想製止都沒來得及。看著大嬸踉踉蹌蹌的樣子,我輕言細語指責了賣票的堂客幾句。那堂客沒好氣地說:坐車的人多又多,你少三元,他少二元,我連養路費都交不起啊。現在搞車的多,錢難掙得很。我去年還虧幾千塊!

十幾年過去了。我經常來往的這條鄉村公路,有了一段水泥路,一段柏油路,塵土飛揚的沙石路隻有幾公裏了,據說明年就要打水泥路。胳腮胡老了一點,又換了一台新車,舉止了幾分優雅。那個讓我心涼的賣票的堂客,也露出了富態相,寬容大度多了。有幾次,我看見她親手扶老人上車,還幫小販子搬貨物。

開車的司機、賣票的堂客告訴我,他們實行聯營了!全鄉跑縣城的二十來輛車,組成了車隊,發車次序由隊長統一安排;每半小時發一趟車,每天的收入由司機和賣票的相互監督,下班時都要交隊裏,由隊裏統一分配。每天收入高的按一定比例提成,體現多勞多得原則;剩餘的錢兼顧了收入少的。司機若有走親訪友車輛修理等情況,隊長統一進行調度。他們還告訴我,這是他們隊長在外地學回來的經驗。

有幾次碰巧坐隊長的中巴,我同隊長攀談,了解了更多的情況。隊長說,當初,看到司機為爭客的事吵架打架,他心裏也感到不是滋味;特別是少數司機機遇不好,總是碰到的客人少,一年下來,還虧幾千萬把塊錢,兒女讀書都沒有錢,家庭因此失和,個別人到了鬧離婚的地步,他的心也非常沉重。可是,他也不知怎樣解決。後來,他聽說外地有私營客車聯營,便自己出錢前去取經。回來後,他就一家一戶做工作。那些收入偏低的車主工作好做,但那些收入不錯的車主開始硬是不同意。他請鄉裏的書記出麵才把工作做通。隊長樂嗬嗬地說,他們實行聯營幾年了,車隊再沒有虧本賣車破產的了,大家共同致富,車隊的人,親密得就像一家人。

一輛輛中巴,奔馳在鄉村公路上。小孩子乘坐中巴上學了。老人乘坐中巴走親訪友了。年輕人乘坐中巴外出打工了。小販子帶著大包小包乘坐中巴趕場了。私營車主從無序競爭各奔各到自覺聯營共同致富,內心祥和了,仁慈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譜寫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