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泰
本書是這幾年寫的一些雜七雜八文字的結集。去年我隻是按文章的短長和寫作時間的先後把這一串電子文本電傳給蔣泥先生,沒想到他細心地按照文章內容分為四個門類,並分別命名,把雜亂無章的一大串文字,編成一本“有倫有脊”的圖書,這是我要向他致謝的。
本書第一輯稱之為“文化雜寫”。收在這一輯的文章多是通過回憶以表達對娛樂文化看法和意見的。其中最多的是對青少年時期文化娛樂生活的回憶,如“看電影的記憶”。這篇長文原來是六篇,分別刊載在《新京報》。也是我打算寫的《娛樂記往錄》的一部分。原計劃三萬字,分十篇,在報上慢慢發,大約發了五篇,報紙不願意發了,也就停了下來,最後一篇發在《北京青年報》上。
第二輯都是為《新京報》寫的時評,這類文字應該是旋生旋滅的,用著名報人張季鸞的話說就是“早上看了,下午就包花生米”式的文章。然而,人多少都有點敝帚自珍的毛病,這裏酌量收一些多少還有點生命力的,以誌鴻爪。
第三輯“好事成災”,其中大多文章可以稱作文化隨筆。名字是編輯起的,我想,他不是隨意找了本輯一篇文章的名字來命名。其意在於指明本輯的文章是傾向剖析事物複雜性的。就是這樣,世間的許多事情很難以好壞一而概之。有時想做好事,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這類的事情我們經曆的太多了,隻要年齡稍長的恐怕都有體驗。社會裏經常會發生事物關係錯位的現象,如好壞、美醜、真假的顛倒等等。實際上,我們不該這樣,因為關注事物之間的“關係”,本來是傳統學問的長項。西學關注事物的本體,喜歡刨根問底,一追到底;而我們的傳統學問則關注“關係”,包括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對於“本體”,則采取“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的態度。然而,正像傳統最強調中庸,事實上我們最易走極端一樣;我們關注“關係”,而關係錯位的情況是屢屢發生。
第四輯品類不一,其中所收有學術問答,有長論,也有書評,但都是談曆史的,而且關注曆史行為中的運作規則,因此編輯將此輯命名為“曆史與遊戲”,有“先獲我心”之感。
這是本集的基本情況。
集名“平人閑話”,有人以為有點矯情,好像用“平人”以暗示自己有什麼不平常之處似的。其實,當初並沒有想得如此深。此名緣於我給報紙所寫的不定期專欄。這個名字不止在一家報紙上用,而且在兩三家報紙上用,大約有兩年多了,許多讀者知道,為了方便,就采用了這個名字。這是第一個原因。
我於三年前退休,在社科院工作二十餘年,又有高級職稱,忝居於“專家”之列。退休了,這些統統交回,為後來者評定職稱創造條件。本人則恢複了一個普通老頭的麵目,稱“平人”也是實事求是。這是此集得名的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