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低調,人們往往會有一些誤解,認為低調就是低人一等,就是悲觀絕望,就是逃避懦弱,就是不思進取……其實,低調並非如此,低調也有自己的原則和道德底線。低調的原則和底線要堅守,不能改變。但低調也要靈活有度,下不逾底線,上不求高標,操持在一種平凡但不平庸的中間狀態,有意識地用低調指導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
低調不是低人一等,是海納百川
低調並不是“低人一等”,這種“低”恰恰是心境上的海納百川,沒有得意時的輕狂散漫,沒有失意時的奴顏婢膝,寵辱不驚,恬淡隱忍,任事端如何變化,卻隻用平常心觀之,以寬容之態示人。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就是這種胸懷,它不僅能夠包容人世間所有的喜怒哀樂,而且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它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人或事情不會盡善盡美。所有的所謂的完美下麵,都是矛盾和苦惱,這就是低調者對世界的基本判斷。低調的人從不自賤自己,也不苛求別人,他們是在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默默的努力麵對磨難,而最後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但是在統一以後,秦始皇以及他的兒子兩代皇帝施行暴政,農民生活是水深火熱,全國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韓信就是其中最為有名的軍事統帥。
韓信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可以說是完全的低人一等。韓信少年時,既不會經商,又不會種地,家裏也沒有什麼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韓信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於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費飯,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於是,韓信很惱火,不久便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隻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那個洗衣服的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韓信從此立誌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看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富家的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裏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麼辦。隻見韓信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一個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雖然韓信表麵上低人一等,但是,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於改朝換代之際,於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後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隻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誌。後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兩人經常討論時事和軍事,蕭何認識到韓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於是極力向劉邦推薦,但劉邦仍不肯重用韓信。
有這麼一天,韓信實在是心灰意冷了,他就悄悄地離開了劉邦的軍隊,準備投奔別的起義軍。蕭何得到他離開的消息後,趕忙騎馬去追韓信,沒有來得及去報告給劉邦。劉邦得到消息,以為是二人逃跑了。兩天後,蕭何和韓信回來了,劉邦又驚又喜,責問蕭何是怎麼回事。蕭何說:“我是為您追人去了。”劉邦大惑不解:“過去逃跑的將領有幾十個,你都不去追,為什麼單單去追韓信呢?”蕭何說:“以前逃跑的將領都是平庸之輩,他們都是容易得到的人,韓信可是天下難得的奇才。如果您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劉邦說:“那就讓他在你手下做個將領吧。”蕭何說:“讓他做一般的將領,他未必肯留下來。”劉邦說:“那就讓他做一個軍事統帥吧。”從此,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後來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每戰必勝,立下了赫赫功勳,成為漢初的“三傑”之一。
韓信在受劉邦重用之前,他真可以說是處處的“低人一等”,他沒有因為朋友、同鄉、上司的看不起和不重視而消沉待世。他寧肯甘於受胯下之辱,表現出一副懦弱無能的樣子,也不去與市井無賴多生是非。韓信之所以能寬容的對待了這一切,正是他日後強大的基礎。
低調做人必須擺脫“低人一等”的感覺,低調與低人一等是存在本質區別的,低調是一種生存的境界,一種做人的姿態。所以“低”並不等於“低人一等”,絕非是心態的自輕自賤。
人生最大的災難就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而這種故意的看低自己尤其可怕。你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長期就會形成低人一等的感覺。你越是那樣想,便越是那樣表現,這在無形中也就“滅了自家威風,長了他人誌氣”。本來彼此平等的雙方,就因為自卑心理在作怪,一下子把自己降到了低人一等的位子上。這樣為人和處世,豈有不敗之理?而低調則是在任何形勢下都不會輕視自己的一種心境。所以,做人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擺脫“低人一等”的心理,發揮自己的所長,以寬容之心對待一切,顯出足夠的自信,就會在處世過程中從容自如,遊刃有餘。
低調者的智慧:
低調的“低”絕不是“低人一等”的含義,也不是刻意的自輕自賤,低調的這種“低”恰恰是心境的最高體驗,是海納百川的寬容之心。
低調不是悲觀絕望,是審時度勢
人生是十分艱苦的,在麵對惡劣的客觀環境,悲觀的人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解釋“人生是痛苦的”這個命題上麵。他們對生活十分悲觀絕望,盡管是他們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現在生活,但是他們從來不承認這一點。當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總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外在的原因中去,一味地抱怨“我的命運總是這麼倒黴”,“我總是吃虧”,“我處處碰壁”等。
低調者知道:人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地完成所有的事情,總是會遇到困難,總是會出現錯誤,總是會出差錯。所以,在事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會絕望,不會悲觀。他們會用一種堅韌的精神,樂觀等待機會。當新的機會來臨的時候,他們就勇敢地把握住機會。機會是到處都存在,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會發現機會。其實,機會往往有時候就在我們的身邊,這需要我們審時度勢地去發現。
從前,有一個叫王文的人徒步到沙漠去探險。一天的黃昏時刻,王文不幸在沙漠中迷了路。黑夜即將來臨,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恐懼和危險也在一步步逼近。王文心裏明白:在黑夜中沙漠更加危險,尤其是沙漠中成群結隊的餓狼,所過之處,生靈幾乎全無。這時,王文的四周萬籟俱寂,對他來說,這寂靜更增添了幾分不安,死亡的恐怖正威脅著他,侵襲著他。
王文不敢停下來,也不敢大步地走,抬頭看了看上方,在遠方的夜空中,幾點微弱的星光,一閃,一閃,似乎帶來了一線光明,但很快又消失在黑暗裏,留給人一絲若有若無的光亮。但是對汪洋中的溺水者來說,一根空心的稻草都是珍貴的,都會被認為是救命的法寶,雖然一根稻草的力量是那麼渺小。這若有若無的光亮似乎也帶給王文少許的安慰,讓他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去。
突然間,眼前出現了一位陌生人,王文不禁欣喜若狂,上前叫住他,探詢走出去的路,這位陌生人很友善地答應幫助他。走呀走,他終於發現這位陌生人和他一樣,也迷失於無邊的荒漠中。於是他失望地離開了這位迷途的陌生夥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線上來。
不久,王文又碰上了第二個陌生人,那人肯定地說他擁有逃出沙漠的精確地圖,他又跟隨這個新的引路人,不久又發現這隻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於是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他曾經竭力問他有關走出沙漠的知識,雖然他說得頭頭是道,但他眼神後麵隱藏著的憂慮和不安讓他知道:他和自己一樣的迷茫,一樣的無助。
王文漫無目的地走著,一路上的迷茫和失望,使他由驚慌而變得恐懼起來。無意間,當他把手插進自己的口袋時,摸到了一個東西,那是一張地圖,一張能走出沙漠的正確的路線圖。王文若有所悟地笑了:原來機會始終都在這裏,隻是自己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從前他忙著詢問別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
生活中的逆境是不可難免的,隻要你相信自己,機會往往就在身邊,走出迷宮的鑰匙也許就在你自己的口袋裏。因此,隻要不斷地努力追尋,希望就會出現,在逆境中就可能創造出奇跡。如保羅·泰利斯博士說的:“在每個令人懷疑的深坑裏,雖然感到絕望,我們對真理追求的熱情,依舊不停地存在。不要放棄自己,而去依賴別人,縱使別人能解除你對真理的焦慮。不要因誘惑而導入一個不屬於你自己的真理。”
很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悲觀絕望,他們認為命運給了他們不公平的待遇。他們責備他們身外的社會境況,責備他們的生活環境。其實,他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完全是因為他們不良的心態,也正是由於這種不良的心態,才阻礙了他們的成功。低調者認為,既然生命是不可預知,誰也不曉得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還是應該審時度勢一點,樂觀一點,凡事往好的方麵想,這樣人生才會比較愉快,比較快樂。正因為這樣,他們很樂意承認自己正處在困境中,因為這些困境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他們心中常能存有光明的遠景,他們能以愉悅、創造性的態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低調者這種審時度勢,不悲觀絕望的心態,使他們意誌堅強,他們相信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不畏懼困難,他們會從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中掌握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低調者的智慧:
在低調者看來,人生中的不幸是人生航線上所必不可少的風景,他們不會因此而失意絕望,更不會走向失望的深淵,最終一事無成。低調者會用一種堅韌的精神,審時度勢的態度去等待機會,最終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低調不是逃避懦弱,是厚積薄發
低調的人總是顯得老實厚道,常常給人一種逃避懦弱的感覺。其實不然,低調絕對不是逃避懦弱的標誌,卻是厚積薄發的象征。如今在社會某些人的眼中,低調已成為了“無用”的代名詞,成了“逃避懦弱”的標誌。為了不被別人看成無用的廢物,大家就去投機取巧;為了不被人看成是逃避懦弱的笨蛋,大家就去逞能鬥強,幾乎人人都大唱高調。現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到處充滿了投機取巧、欺詐、說謊、欺騙、逞能、陰謀、鬥爭,而老實、忠厚、善良、退讓、柔弱等美德都逃得無影無蹤了。與高調相反,低調才能厚積薄發,才能成就大事。讓我們來看看老子與他的老師商容的故事吧。
在殷商時期,有一位貴族叫商容,他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大家都爭相向他學習。老子就曾從他那求過學。當商容生命垂危的時候,老子來到他的床前,關切地問:“老師,您還有什麼要教誨弟子的嗎?”商容說:“我的思想你已完全掌握了,現在我隻想問你:人們經過自己的故鄉時要下車步行,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老子回答說:“我想這大概是表示,人們沒有忘記故鄉水土的養育之恩吧。”商容又問道:“走過高大蔥翠的古樹之下,人們總要低頭恭謹而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老子回答說:“也許是大家仰慕它頑強生命的緣故吧。”商容張開嘴讓老子看,然後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頓時不解地說:“當然還在。”商容又問道:“那麼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已全部掉光了。”商容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老子,深情地問:“你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嗎?”老子沉思了許久,說:“我想這是剛強的容易過早衰亡,而柔弱的卻是能長存不壞吧?”商容滿意地笑了笑,對他這個傑出的學生說:“天下的道理已全部包含在這三件事之中了。”商容笑著合上了眼。
低調就是一種顯示為柔弱,但卻是比剛強更有力的策略。低調者相信:在人生的一輩子當中,不可能時時順利、事事順利,挫折與困難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人不應該逃避懦弱,而要積聚力量,厚積薄發,“弱不禁風”的稱號對低調者來說隻能是笑談。
有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他住在紐約市附近的一個小鎮。吉姆十分可愛,同時他也是一個意誌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