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莫裏森小說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1 / 3)

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裏森(Toni Morrison,1931—)於1970年發表了處女作《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後即引起美國文學評論界的極大關注。在隨後的幾年中,她先後發表了小說《秀拉》(Sula,1973)、《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柏油娃》(Tar Baby,1981)、《寵兒》(Beloved,1987)、《爵士樂》(Jazz,1992)和《樂園》(Paradise,1998)。1993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莫裏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美國文學界名聲鵲起,她作為美國主流作家的地位得以進一步的鞏固,其作品成為美國諸多大學的文學研究範本。美國一些大學還相繼成立了莫裏森文學作品研究會,定期組織研討會對莫裏森的作品進行深入的探討。

20世紀80年代,莫裏森的作品在我國一些重要文學刊物上偶有介紹,但真正引起文學評論界關注還是在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尤其是近幾年,莫裏森研究已成為我國文學評論界一個研究熱點。國內一些重要文學期刊,如《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都刊登過多篇有關評論莫裏森的文章,大量碩博士論文同時湧現,從各個角度挖掘探討莫裏森的作品。2003年,年邁但依然睿智的莫裏森發表了她的第八部作品《愛》(Love),五年後她又出版了小說《慈悲》(A Mercy, 2008),國內外文學評論界對莫裏森研究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盛況空前。

莫裏森研究者通過細讀其作品已從多個角度闡發自己的觀點。查閱近年來發表的有關莫裏森作品的評論文章,可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的研究。

國外對托妮·莫裏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起初研究焦點集中在種族政治、黑人身份、非洲文化傳統、敘事策略、婦女主義等等,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莫裏森研究在美國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的不斷升溫,學界對莫裏森的研究內容可謂五花八門。

1987年James H. Evans出版了Spiritual Empowerment in Afro-American Literature,著重探討了黑人文化傳統對美國黑人的健康成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Hortense J.Spillers主編的Comparative American Identities—Race, Sex and N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Text (1991),從現代文本中研究種族、性別以及民族,進而探討美國人的身份問題,其中有許多章節涉及到了莫裏森小說;Barbara Hill Rigney出版了The Voice of Toni Morrison (1991),從語言及含義、自我身份、曆史、神話以及欲望幾個方麵分析了莫裏森的諸部作品。

1994年,Danille Taylor-Guthrie主編了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訪談錄中莫裏森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從事寫作的心路曆程以及對自己作品的獨特見解;1994年Dolan Hubbard編寫的The Sermon and the 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Imagination,分析了莫裏森的《所羅門之歌》和《寵兒》兩部小說,對美國蓄奴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且倡導對黑人文化傳統的傳承;Cheryl B. Torsney and Judy Elsley主編了Quilt Culture—Tracing the Pattern (1994),以被子文化為線索對莫裏森小說《寵兒》進行了作為記憶和身份的虛構閱讀;David L. Middleton主編的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1995),對《所羅門之歌》等小說中采用的口頭記憶、聲音、社區、對話結構以及名字、政治身份、方言進行係統的剖析;Philip Page出版了Dangerous Freedom:Fusion and Fragmentation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 (1995),探討了莫裏森小說中存在的碎片化現象;Nancy J. Peterson主編的Toni Morrison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1997),從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實踐、後現代主義理論、文化介入的敘事策略對莫裏森的作品進入了深入細致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