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魔術,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在世界魔術史上,人們從中外文化差異的角度,將魔術分為中國古典魔術和西方魔術。中國古典魔術注重魔術師的手法以及力量,而西方魔術,則更注重手法與燈光以及舞台效果的結合。

自古以來,特別是在新中國尚未成立之前,中國古典魔術和雜技一樣,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但隨著電影、電視事業的出現和發展,人們將對這種古典藝術的喜愛逐漸轉移到了電影、電視上,而中國古典魔術,也因此迎來了一個衰退期。

1986年,美國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在中國錄製了大型魔術《長城魅影》的電視特輯。在大衛神奇般地穿越堅固的長城時,在場的觀眾無不驚訝地瞪大了雙眼——他們想不明白,大衛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在節目錄製現場,觀眾們除了對大衛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也對西方這種絢麗多彩的藝術有了初步的印象。

2004年,大衛·科波菲爾再次來華,這一次,他仍舊是用他的魔術藝術征服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但不同的是,他這次的魔術並不是要穿越長城,而是通過魔術來治療疾病,具體做法是向理療師教授小型魔術,再由這些理療師將魔術傳授給患者,通過這種方式,大衛使很多患者走上了康複之路,而這也加深了中國觀眾對西方魔術的印象。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多魔術師將中國古典魔術和西方魔術相融合,創造了深受人們喜愛的,融合了現代藝術和科技成果的現代魔術。在這個時候,魔術的中西方界限已經不那麼明顯,而這種融合的趨勢,在一些年輕魔術師身上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很多年輕魔術師將一些現代藝術感較強的魔術搬上了銀幕,而劉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9年,台灣魔術師劉謙亮相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並通過春晚一炮而紅,成為家喻戶曉的魔術明星。春晚很快過去,而劉謙和他的魔術,卻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不隻如此,因偶像的力量,觀眾們迅速在中國掀起了一股魔術熱潮。正因為如此,自2009年以來,以劉謙為代表的一批魔術師通過春晚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以致觀眾們不但欣賞到了精彩紛呈的魔術表演,也不斷得到心靈的美妙體驗。也正因為魔術的魅力,以劉謙為代表的魔術師不斷成為央視春晚以及各地衛視春晚的座上賓,而魔術也成為觀眾們除小品之外最為期待的節目。

然而,在享受魔術帶來的視覺盛宴以及美妙心靈體驗的同時,許多觀眾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他們的魔術表演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的秘密在哪裏?魔術師真的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嗎?為什麼在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看魔術的情況下,依然難以發現魔術師隱藏的真正秘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多人加入到了揭秘魔術的隊伍之中。當然,他們注定是要失望的,因為魔術一旦遭遇揭秘,魔術的神秘色彩便會蕩然無存,人們觀看魔術的興致也會大打折扣。而且,以揭秘為目的的欣賞,終將使觀眾失去最初的那份驚訝和喜悅交織的美妙體驗,取而代之的隻有失望和無聊的情緒。

事實上,人們完全可以越過魔術本身,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魔術師語言或者動作背後的意義,通過對魔術師心理操控術的解讀,來了解魔術的真正秘密。而本書,就是本著這個目的,對魔術師心理操控術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為了將魔術師掌控心理闡釋清楚,本書中運用了大量魔術師表演的事例,也融入了許多對魔術表演真相的具體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揭示魔術的技巧和秘密,而旨在從心理學角度,對魔術師的心理進行解讀。

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依然能夠以欣賞的眼光來對待魔術,對待為魔術這門藝術付出了很多心血的魔術師們。了解了魔術師的心理,觀眾更應該了解魔術師的不易,更應該在欣賞魔術時,對魔術師報以熱烈的掌聲。因為這不隻是對魔術師的尊重,也是對魔術這門藝術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