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以“不自由,毋寧死”六個字戛然而止,使全場愕然,隨後即發起了“拿起武器”的呼聲。“不自由,毋寧死”則成了美國人民爭取獨立與自由的偉大誓言。
演講結尾的格式,常見的有如下5種:
1.比喻式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演講結尾時運用貼切、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加深聽眾的印象。魯迅先生的著名演講《未有天才之前》,結尾是這樣的: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艱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偉大的地方,也是更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裏出來,看的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作泥土也有靈魂的話。
用“泥土”說明天才的成長需要一定的基礎,希望青年甘願做培植花木的“泥土”。用簡單的比喻使道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
2.韻文式
演講到結尾時,由於演講者情緒激動,用一般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心中的感情,往往借助於詩歌作結。解放軍戰士李俊華同誌作了《大巴山的春風吹暖了我的心》的演講。他是這樣結束演講的:
最後,我想唱一支我最喜歡的歌——《我心中的路》來表達我激動的心情:
……世上的路有無數,最難忘我青春的路。
它是曲折,它是變幻,是淚水打濕的歡樂和痛苦。世上的路有無數,最難忘我心中的路。它是希望,它是追求,是生活的召喚和歸宿。
3.鼓動式
演講者激情澎湃,采用鼓動式的結尾可以激發起聽眾的感情,並產生共鳴。《在圓明園遺址前的演講》是這樣結尾的:
圓明園被火燒的恥辱烙在了各個中國人的臉上,仇恨和教訓也記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底。“落後就要挨打,強盛才能自主”,我們當代人應有誌氣雪此國恥,振興中華,留下無愧於後代的曆史,讓火燒圓明園的慘劇不再重演!青年朋友們,為使我們的祖國成為最富有、最強盛、最文明的“萬園之園”而奮鬥、拚搏吧!
4.決心式
結尾忌用決心式,但不是一律不能用。決心要堅決有力,不能不切實。
有時,在特殊的情境和氣氛下非要向聽眾表達自己的態度、決心時,那麼這時的決心就不是蛇足,而是熱血的奔騰、火山的爆發。聞一多著名的《最後一次演講》的結尾是決心,表達了聞一多麵對反動派的屠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5.哲理式
哲理性的語言發人深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李燕傑同誌在演講《啟迪青年的靈魂》時奉獻給青年朋友的結語是:“有人為了等機會,往往一心想摘取遠方的薔薇,卻反而把身邊的玫瑰踏在腳底,他們忘記了一切大事都必須從小事做起。一個人沒有強烈的希求成功的願望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絕無此事,人間也絕無此理。”
上麵這些格式,在實際運用時常常是相互交錯、包容的,不能生搬硬套,如在哲理式中當然也包含鼓動性,在鼓動式中也包含演講者的決心。所以,結尾格式的分類不可能太細。除了上述五種結尾格式外,概括式、呼告式、想象式、升華式也是常見的,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運用,以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你幾招反駁術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同見解的爭辯過程就是尋求真理的過程。社會是不斷進化的,事物是無比複雜的,那時那地那點被當作真理,這時這地這點未必被認為是真理。辯論就是為了探求真理、堅持真理、維護真理而互相勸說,論爭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對方的觀點、確立自己的觀點。因此,辯論和一般的談話是不同的。
辯論是經常發生的,隨時可能出現在同事、同學、朋友之間,是一種帶有“敵意”的語言行為,因而有所謂唇槍舌劍之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嚴格確立辯論的價值觀。為了分清是非,辨別真假、美醜、善惡,為了追求科學的真理、人類的進步、社會的文明,我們都應該熱情地參加辯論。
在辯論中,你愛什麼、恨什麼,支持什麼、反對什麼,都必須觀點鮮明地體現在自己的言辭中,容不得半點含糊。邏輯的力量在辯論中是不可小視的,想取得辯論的勝利,必須有正確的論點、充足的論據和有力的論證。在辯論的過程中,你需要有力地反駁對方來維護自己的觀點,學幾招反駁技巧能使你更輕鬆地戰勝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