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白銀時代的悲哀(1 / 2)

無疑,《白銀時代》是一部很獨特的小說。王小波先生在這個虛擬的時空裏作了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黑色預言。

關於“白銀時代”,小說中有這麼一段話:“希臘神話裏說,白銀時代的人蒙神恩寵,終身不會衰老,也不會為生計所困。他們沒有痛苦,沒有憂慮,一直到死,相貌和心靈都像兒童。死掉以後,他們的幽靈還會在塵世上遊蕩。”我想這個神話大概是王小波寫《白銀時代》最初的一個意象。他用了這個名稱,卻賦予它截然相反的內涵。作者在小說中表達了這樣一個意念:人既然活著,就必然會思考。白銀時代的生活其實並非幸事,事實上無可憂者無可慮者才是最可憂可慮的。而且白銀時代的人也並非真的無憂無慮,而是他們的生活與思想已被限製在一個框框之內,從而失去了憂和慮的自由與可能。由此,想象和創造也被扼殺了。關於這一點,本文將在下麵作進一步說明。

關於這種限製與扼殺,作者在小說中是用一種荒誕的方式來表現的,也就是說作者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感經過藝術的誇張變形,使其鮮明而本質的出現在讀者眼中,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卻又不能不認同它。由此,作為人的悲哀就得到了完全的體現。

作者在小說中較多地提到了“生活”一詞。“在公司內部,我們有組織生活、集體生活。在公司以外,我們有家庭生活、夫妻生活。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體驗生活。”在這裏,“生活”一詞被重新定義,完全屏除了私人性的內容,不再出自個人獨立的意願,而成為一種“法則”似的固定模式。人對這種“生活”是完全被動的,而這種“被動”的結果自然是可悲甚至可怕的。

小說中作者對“夫妻生活”作了一次很精彩的描寫。作者寫到:“聽到我傳達的會議精神,我們室的人憂心忡忡地回家去。在晚上的餐桌上麵露曖mei的微笑,鬼鬼祟祟地說:親愛的,今天公司交代了要過生活......聽了這話,平時最體貼的妻子也會馬上變臉,抄起熨鬥就往你頭上砸。第二天早上,看到血染的繃帶,我就知道這種生活過完了。”

這當然是一種很荒誕的表現,但卻相當明確地告訴讀者:生活要由人自己來選擇。這是人的獨立性和尊嚴所在。假如有人硬要否認和改變這一點,那麼生活也要就此完結——“生活過完了”。

如前所言,“白銀時代”裏人們的生活被限製在一定的模式之中。換言之,人們必須遵守某種“法則”。作者在小說中以戲謔的手法對這種法則提出了質疑。在作者看來,生活中有一類冠冕堂皇的法則,它製訂出來,就是為了供違反之用。假如你一定要死心眼地去遵守,就會被它嘲弄。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寫了“體驗生活”。

“本公司有項規定,所有的人每隔兩年就要下鄉去體驗生活......就是在沒有自來水、沒有煤氣、沒有電的荒僻地方住上半年。......但很少人真去體驗生活......”

在小說中,隻有“棕色的”是個例外。結果是:“她在鄉下走夜路,被四條壯漢按住輪奸了兩遍。”

但是對於生活裏那些非常無理,近乎奇聞怪談的“準法則”,人們卻必須一絲不苟地執行。例如給停車場上的劫匪“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