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1 / 3)

失敗是正常的,頹廢是可恥的,重複失敗則是災難性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要讓一次錯誤成為你一生的包袱。——葉聖陶

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講的是人性的問題,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世間的金子一樣,沒有哪塊是絕對純色的,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或不足。強求一個人事事做到完美無缺,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哪個人可以保證做到一生不犯一次錯。

一生不犯一次錯的完人是不存在的,無論從生理角度還是心理角度講,都是如此。人類從爬行動物進化為直立行走的人猿,這是一個大進步,然而,進步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生物之初的攀爬本領;再從心理上講,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本身的素質和技能等都是千差萬別的,完美指的是永遠不犯錯誤,這一點對於人類行為來講是不可能的,人們隻有犯了錯誤,才會意識到怎樣避免再犯。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達到完美沒有直線的距離,隻有迂回的曲線,這條曲線是曲折的,追尋的過程是艱辛的,甚至還要退回去從另外的一條線重新開始。”

雖然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是可敬的,追求完美的人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像英雄一般功勳昭彰,但卻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和辛苦,就是為了做好一件事情,這樣的精神和毅力也令人肅然起敬。追求完美的人總懷著大無畏的精神,因為每一個想要達到完美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完美是永遠不能達到的,可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信念——做事情就要做好,好了要求更好!

追求完美的人一生都是很累的,遇到錯誤會變得非常痛苦和迷茫,因為非常想做好每一件事,但事情的結果並不像自己所預期的那樣,失落之後的自責,是追求完美的人犯錯後常有的心態。令人欣慰的是,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會在挫折麵前倒下的,他會發現、會總結,能意識到自己的欠缺,並很快重新樹立起信心,繼續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中,英才偉人層出不窮,但是,沒有哪一個稱得上是完美無缺、一生不犯一次錯的人。以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例:諸葛亮可謂是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的確具備“經天緯地”之才,三國人物都在他那足智多謀的光環下顯得黯然失色。就連與他這個臥龍先生齊名,傳說“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鳳雛,也是因為不聽從他的勸告而“鳳落”落鳳坡。諸葛亮為劉氏集團獻計獻策,然後又用一個個高超的謀略為劉氏集團擴張勢力範圍,每次出兵幾乎總是勝利而歸。因此,從劉備到文臣武將,對他都是言聽計從。如此一來,諸葛亮先生便產生了“舍我其誰”的強烈責任感。手搖羽扇,運籌於帷幄之中;事必躬親,決勝於千裏之外。即使有時不能“蒞臨”,也必授之以錦囊妙計。

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但卻使敵人聞風喪膽,使同僚佩服得五體投地。三國之後的軍事家、政治家無不以其為楷模;平民百姓,無不為之喝彩。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傑出人物,也並非完美無失誤。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年在三國爭霸中的街亭失守一役,據說是諸葛亮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誤,但這一失誤卻非同小可,直接導致了蜀漢的由此衰落,最終為魏所滅。街亭失守源自於諸葛亮用人失察,誤派被劉備認為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去鎮守軍事要地,從而“自編自演”了一出揮淚斬馬謖的曆史悲劇,那“追思先帝之言,深恨己之不明”的痛哭之聲,使古往今來多少人深受感動。

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少人批評諸葛亮用馬謖為將用的是一名庸才。京劇《空城計》中也有這樣一句唱詞:“錯用了小馬謖無用之人”。其實,馬謖並非無用之才,如果他真的是無用之人,相信是不會受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重視的。劉備臨死時,告訴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君其察之!”如果馬謖真的是毫無才幹,諸葛亮也不會不接受劉備的這一告誡。

馬謖長期在諸葛亮帳下參與軍機。據史書記載,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馬謖給諸葛亮出過一些好主意。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獲勝,就是按馬謖的計策辦的。由此可見,馬謖絕非無用之人,而是有用之才。街亭之所以失守,並不在於諸葛亮“錯用了無用之人”,而在於他“錯用了有用之才”。因為盡管馬謖當參謀能提出一些好主意,但親自統兵打仗並且擔任先鋒,與魏國名將對陣,就非失敗不可。馬謖違背諸葛亮之命,在山頂紮營,就說明他缺少實戰經驗。後來,諸葛亮斬了馬謖所以揮淚不已,恐怕也是由於對馬謖的才幹用得不是地方而深感不安。諸葛亮犯的錯在於將人才用錯地方,他沒有針對馬謖的特點和長處安排工作,所以導致了街亭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