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班長抓起來的。”
——《士兵突擊》
對於評論功過,中國古人有個比較聰明的做法,就是“蓋棺定論”。蓋棺定論雖然並不是說非要人死了之後才能評出個結果,但是也表現出了人們對功過的特別在意。
在職場中,功過也是人們爭奪的焦點。一個項目小組可能因為在論功行賞時分配不均而麵臨解散,一個單位的人們可能因為年終獎到底應該落在誰的身上而打得頭破血流,而當發生過錯的時候,相互埋怨與指責常常導致團隊的分崩離析,諸如此類都證明了功過對職場的影響力。
許三多在《士兵突擊》裏是一個很單純的人,但並不能憑借這點就判斷他徹底斷了爭功過之心。當許三多辛苦修路即將換來團裏獎勵的時候,老馬找許三多進行了一次深談,他有些愧疚地說:“一個你以為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忽然變成了公有的……不,我是說忽然成了晉升之階,忽然那一下子……味道全變了。”
看許三多沒懂,老馬索性一咬牙直接說了:“如果……如果人們以後說這條路是班長抓起來的,你會不會有意見?”許三多也沒多想,隨口答道:“是你抓起來的呀!”老馬不得不對他說:“其實路是你修出來的,一條路,不光是走的路,也是大家夥心裏的一條出路,許三多。但是為了樹典型,集體的榮譽得找出一個人來代表……說白了,就是大家幹的事情歸功於一個人,你明白嗎?”許三多搖了搖頭。老馬看著這個呆子,隻好無奈地走開。當許三多回到宿舍的時候,五班的其他戰友更是紛紛勸他把這個功勞讓給馬上就要退伍的老馬。
許三多是個老好人,麵對自己戰友的請求,更是百依百順。然而這次,他卻表現出來了不爽。電視劇中的分析是因為他感覺到別人突然對他表示朋友般的友誼不過是出於“同謀”,但有理由相信,許三多人性上對功過的眷戀還是發揮了作用。他是如此,那麼我們普通人不是更難以逃離爭奪之心嗎?
還有句俗話,叫做“是你的早晚都是你的”,說的是一個人的付出與回報遲早是要畫上等號的。功過也是這個道理。有的人在職場中纂取了別人的功勞,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當然或許他們看著風光得意,弄虛作假便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應該看到,他之所以能夠繼續獲益,還在於他在纂取功勞之後把自己的水平提高到足以彌補纂取這個錯誤了!此時,我們再追究過去的功勞應該歸誰又有多大意義呢?隻要冒領的功勞能幫人積極進取,那麼這又何嚐不是一個善事呢?而對於應該獲得功勞卻沒有得到的人,據理力爭是一種措施,但婉轉一點嚐試從另一個角度,來提醒別人對事實關注似乎更適合用在評定功過的場合,因為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他們思維上習慣用事實、原則來決定,而我們卻除了事實上的考量之外,還融入了道德上的因素,比如說“爭名奪利”就被看作是一個很不好的心態,而大多數旁觀者更默認於這樣的視野,所以那些采取激烈的強硬姿態來爭奪自己應有的那份功勞的時候,即使最終爭取到了,可能也並不會得到周圍人的喝彩。
聰明的人應該知道,功過並不是用來爭奪的,對於個人來講,心態應該比功過還重要。我們可以看到當今一個個處於事業巔峰的人,他們之所以在成功之後每走一步都顯得很艱難,除了戰略發展的規律,還有一點就是他們被太多的功勞擁戴得步履蹣跚,他們考慮如今的決策一定要對得起過去的那些功勞,應該創造更大的功勞,可事實上,正如所說的“創業容易守業難”,守業之所以難就難在人們常常忘記了是在守業。創業時候沒有什麼功勞的包袱,心裏有的都是事業;當功成名就的時候,功勞連帶著一股腦的名利甚至“大頭症”,統統壓在他們身上,所以在他們看來,守業的功勞並沒有創業的大,然而實際恰恰相反。
所以說,心態比功過還重要,良好的心態能夠促使人超越功過之心。但爭奪功過的心態沒有了,並不代表沒有判斷功過的眼光和善用功過的智慧。蘇聯首先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卻最後讓美國搶先登月了,據報紙披露,最關鍵的原因居然是科學家內部發生內訌!眼前的功過之爭竟然害得他們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機會。春秋時晏子把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人,論功而食,三人最後竟然棄桃自殺!這就是傳說中的“二桃殺三士”。看到這些例子,我們在麵臨要爭奪功過的時候,更要三思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