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士兵突擊》
在《隋唐演義》裏,三板斧是程咬金發明的。第一斧叫“劈腦袋”,第二斧叫“小鬼剔牙”,第三斧叫“掏耳朵”,因為程咬金隻會這三招,所以他與人交手時也就在這三招上拚盡了全力。在小說中,隻有好漢一級的人物才能躲得過這三板斧。所以三板斧現在常常用來指先聲奪人。話說回來,其實每個新人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都麵臨這樣一個問題,是安穩內斂還是亮出“三板斧”?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落足到一個人的具體職位和工種上。如果是應聘經理職位的新人,那麼領導自然希望看到他充滿活力、魅力能感染下屬、工作有條不紊的,但假如是一個普通的辦公室文職角色,也許穩重、領悟力強且細心才是領導最需要的。再比如工種,領導對應聘銷售崗位和財務崗位的人肯定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三板斧要不要亮出來首先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
但實際上,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栽到這塊大石頭上。對於從事房地產銷售的人,成為片區經理應該就是他們的一個職業目標。職場新人小李也一樣,他相信自己有當經理的才能,尤其是他的片區經理又是北京市連鎖店中最優秀的,在他的眼裏,經理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給經理端茶倒水,鞍前馬後地完成經理交代的事情,月銷售業績也完成得不錯。隻是不太在意與同事交叉業務的配合,甚至為了在領導麵前出風頭,竟然多次與同事搶單。但小李卻自認為這些都是不足掛齒的小事,等自己過了試用期一定可以升職,被委以重任。然而事與願違。他的片區經理後來跟小李語重心長地說:“你的表現對於我來說很好,然而對於我們整個團隊卻並不好,我希望你今後要在與同事配合上多下些功夫。”小李自認為“漂亮地”亮出了“三板斧”,然而卻事與願違。對於新人來說,真正的三板斧應該是“砍”向三個層麵,第一是領導,第二是同事,第三則是自我。也就是說,隻有三方都滿意了,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威力。
在《士兵突擊》裏,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三板斧的另一種詮釋。在許三多的老家下榕樹村,不會有人注意到騾子和馬的區別,但是班長很認真地跟他說:“騾子?走人。馬?留下跟我上。”成才更是春風得意地說:“馬是天馬,騾子是土騾子。馬是好,騾子是孬。”許三多自己心裏明白:其實誰是騾子誰是馬顯而易見,我是新兵連最早現形的騾子,而成才是新兵連最出色的馬。
三板斧亮得漂亮就是馬?亮得難看就是騾子?如果事實是這樣的話,那麼每個人都盡可能爭先恐後地張揚表現,但結果卻並非如此。
如果許三多從一開始就能明白三板斧不僅要向領導和同事兩者“砍”去,更重要的是還要向自我“砍”去,能明白新人初入職場還需要調整自我突擊的最佳狀態,那麼他就能早早地拋開“騾子與馬”的問題幹擾。因為他後來的遭遇畢竟有些戲劇化,多了些幸運。而這些幸運全來自內心狀態的調整。
許三多這樣的誤解也與人們初入職場的衝動有關。大凡新官上任總要有三把火,所以作為下屬也想來這麼三把火。實際上,新人亮三板斧的時候,必須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或領導或同事,而是整個職場!他的三板斧必須遵循職場的客觀條件。在春秋時期,楚莊王登上王位卻對朝政不聞不問,直到大臣問他“是什麼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時,才抓住時機,大展拳腳,從此國威大振。試想,這是何等氣魄的三板斧!在國君的職位上,楚莊王最開始的動作關乎國家的興衰成敗,對於每一個普通的職位,又何嚐不是關乎職場的興衰成敗呢?
所以,對於新人來說,首先要具備亮三板斧的決心,不放棄展現自己的機會,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為團隊作出貢獻;其次要兼顧領導與同事,同時突破外界與自我的幹擾,保證職場生涯環境的和諧與平衡;最後,要審時度勢,伺機而動。隻要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表現出最佳狀態,那就是天下無敵的三板斧。
因此,既然要亮出三板斧,就不妨亮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