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烈懷疑作者在寫書之前做過的資料準備。請翻閱漆俠著《宋代經濟史》上冊第170頁從上往下數第三行“唐末劉恂記載的稻田養魚使稻魚兩豐收就是一項很好的經驗”然後就是稻田養魚的具體做法。“自唐至今,千有餘年,我國南方有些地區依然繼承了下來,是值得重視的”。如果作者對於這個論點有異議,請到百度古代史吧或者中世紀吧開話題辯論。裏麵家有布熊就是我。
答:首先多謝“我是一隻大笨熊”的指點,小子才思魯鈍、見識淺薄,原是需要象你這等博學之士多多指點的,關於“稻田養魚”,在查找資料的時候,小子得知,這種技術在我國已經有1200多年的時間了,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之一。
關於“稻田養魚”的念頭,來自小子大學時的一次扶貧幫困活動,那此我們團支部組織的科技下鄉活動的一個重點就是大力推廣“稻田養魚”的技術,小子還記得那本薄薄的小冊子上麵,記載的稻田養魚技術的發明者是湖南農大的一位教授。
其實稻田養魚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皆可的技術,必須根據本地的氣候、環境決定放養的魚的種類及養護方式,書中小子對這一部分是欠缺的,一個事例就是,直到1990年中國稻田養魚麵積也不過是67萬多公頃,顯然,在宋代,即使有稻田養魚這種技術,也不為廣大農夫所熟知。
――――――――――――――――――――――――――――――――――――――――――――――――――――――
2、雖說抽調兵力有困難,但為官者當此微妙時期(天使和眾多大人在自己境內)理應寧信其有,正是有功無過的表現時候,何解卻死不願調派兵力加強城防呢?若元人不至,至重不過是輕信之責,但有上司兒子的信物為憑罪名應該不會重到哪去;若元人果至,則是守護有功,正是大功一件,此誠為政治投機的好機會,且其家眷、財物皆在當地,為其考慮亦該早作準備以防萬一,何解輕視至此?
答:當時武當拜祭,事情非同小可, 小子以為,如果一個一心鑽到官眼中的人,對他來說,官帽是要大於一切的,現代社會中,此種例子比比皆是。
小子竊以為,劉安之所以一直不發兵,一來的確是疑慮重重,二來兵力調走,則守護空虛,這個擔子他是無論如何都背不起的。
多謝銀兩兄,這些日子您的指點令小子獲益良多。多謝。
―――――――――――――――――――――――――――――――――――――――――――――――――――――
3、關於古代宋朝的三床弩和連發火箭的威力,我還是建議作者到百度中世紀吧去看看我貼出來的“弓箭製作錄像”,裏麵有幾個韓國人複原的火箭和三床弩的鏡頭,您看過就知道這兩種武器到底是不是威力強大如書中所說。還有,關於作者對羅馬弩炮的論述也有誤,明顯屬於隻看書不看圖的類型。我在中世紀吧貼過一個“曾經出現過的家有布熊又回來了”的帖子,裏麵就有羅馬弩炮的詳細介紹,請您去看看。看了以後再說羅馬弩炮怎樣怎樣
答:《宋史·魏丕傳》記:“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這是古代射遠武器所達到的射程最高紀錄之一,小子於古史研究的程度有限,大抵隻能從古代的典籍中尋找資料。
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說:“今有紋車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
李筌《太白陰經》卷四:,“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
這些,都是古人對三床弩威力的描寫,以小子愚見,書中所寫的風神弩大抵沒有超出古書記載的範圍,至於說現代複原的產品威力不如往昔,這個,小子以為,史載張衡的地動儀,現代人不也無法成功複原麼?也許,古代人的智慧有其過人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