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大變故(1 / 2)

剛過四月,長安就入了暑,人們紛紛將春衫換成夏裝,唯有老人們不敢輕易嚐試。

房玄齡抬頭瞧著魚肚色的空那色,不由得蹙眉道:“這連續多日響晴,看來旱魃還在橫行。”

“是呀。”附和他的是同樣等著上朝的杜如晦。

經過楊氏六房派出的醫者王景的診治,杜如晦身子已大好,加上朝中格局有所變動,他也稱自己的身體大好,可以上朝。

“旱魃如此霸道,不知百姓如何。”房玄齡憂心忡忡。

“自去年開始,工部就帶領百姓蓄水、修水渠等,旱區百姓處之泰然。”一位年輕的官員回答了房玄齡。

眾人仔細一瞧,此人正是近日如日中的張氏一族的少年郎張瑋。是少年郎,其實也有十九歲了,前些年一直在劍難道上做校尉。今年年初,被陛下欽點入了工部,成為工部監察史之一,專門監察各地的蓄水與水利工程。

像張瑋這樣被提拔的少年郎還不在少數,大多數都是旁人瞧不上的二流名門。年初,陛下禦筆親批,親自選拔了一批少年人。

這些少年人擔任的並不是什麼要緊的職務,但卻也是不可或缺。因此,各世家也沒動靜,隻是私下裏揣測子此舉的意義,大多數都處於觀望狀態。

等到一過正月,這些少年立馬奔赴各地上任。又過了一個月,旱魃橫行,少年們作為監察者做得有聲有色。此番,眾世家才明了子選擇這些少年任職是想要他們充當子的耳目。這些少年的家族並沒有朝中重臣,少年人做起事來自有一套。

“陛下為了應對這一場旱災與可能的洪澇,真是煞費苦心。”

在三月初,有朝臣這樣感歎。但房玄齡與杜如晦都清楚,怕陛下此舉的內裏並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的耳目一直處於明晰狀態,也不僅僅是為了應對這一場旱災與即將而來的可能的洪澇。

“或者,當前局勢,他早已明了。如今,這旱災與洪澇是一個挑戰,更是絕好的機會,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往朝廷裏注入新鮮血液。”杜如晦對房玄齡。

房玄齡微笑起來,理著髭須道:“若是如此,算是即將要建立的格物院,陛下可真是個深謀遠慮之人。”

“陛下從來明晰。如此這般,才能穩固大唐。”杜如晦回答。

而今,眼前這位少年監察者張瑋就是當時提拔起來的少年之一,充當著子的耳目,按照規定,每日都要向朝廷報告災區情況,沒有特別情況,每半月入長安親自向子彙報所管轄地區的防災減災情況。

“當真處之泰然?”蕭瑀追問。

張瑋拱手對蕭瑀行了禮,不卑不亢地回答:“陛下早就著工部設計蓄水池,挖深水井。如今,在旱區很多水井依舊可以汲水。莊稼雖長勢不喜人,但因村村有蓄水水窖,裏正親自督促安排每日給莊稼的用水量,莊稼並未大麵積缺水。至於蝗災,因格物院宣傳有方,蝗蟲已在幼蟲時就被掐滅,各地衙門正在按斤兩進行減稅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