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適應社會順應時勢(1)(2 / 3)

識時務者大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如何防患於未然並轉危為安。固執的人對識時務者往往感到不齒,這緣於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可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特別是在考驗一個人是否識時務的關鍵時刻,原來的地位和身份似乎並不具有多少價值,在情勢複雜的時候,隻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大可做些變通的工作。“變則通,通則久。”有了這樣的生存適應能力,人生往往能夠平穩地走下去。

時務是指事態的發展狀態,發展趨勢。根據該趨勢把握自己的行為舉止,根據趨勢決定自己何去何從。

時務學理論認為,任何世事的構成或運動變化都是由係統內外條件和多種因素決定的。當某些條件和因素達到一定的排列組合和結構狀態時,隻要從係統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質,整個世事就會發生結構上的重大變化,而身處局內之人可能就會因此而被卷入這一變化之中。即將發生變化的這一轉折點可以稱為“世事”。“世事”的事機對應著的時間數軸上的某一點,被稱為“時機”。事機和時機統歸於時務的涵蓋之下。時務在事機和時機之上更具有待選擇、決策和行動的意味。抓住時機和事機選擇、決策和行動,不僅能求得更高的工作效率,而且效能大,運動的勢能強,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大。任何世事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時機和事機,尤其對人生選擇、經營決策、計劃實施等至關重要。能夠較準確地識別時機和事機的到來,並據此做出人生抉擇,即為識時務的俊傑。

時務中最重要的是時機問題。準確地把握時機,便能事半功倍;一旦失去時機,兩手空空一無所獲不說,走向失敗甚至毀滅的境地也不是不可能。而良機不能坐等。捕捉時機,轉移視角或重新選擇都貴在積極的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機具有開放價值,它對每個人都公正無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和駕馭好,其原因正如著名生物學家巴斯德所說:“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隻有辛勤勞動、反複思索,才能抓住靈感,贏得最佳時機。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因坐失良機和不思變異而留下了千古悔恨和終生遺憾。

審時度勢是識實務最基本的功夫之一。看透世事發展的趨勢,並順應世事發展,及時采取應變之策,才是識實務的要義之一。

人生總有各種各樣難以應付的局麵出現,關鍵是如何根據實際情況來保全自己。越王勾踐對夫差俯首稱臣,表麵上是軟弱,實則是為東山再起積聚力量。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聽從謀士的建議,大力改變個人生活。《史記》中記載:“沛公(劉邦)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公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個人生活習慣的調整,成就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大業。

孫中山、郭沫若、魯迅,早年都是學醫的,但由於人們的生活環境及條件的變化,各自都先後進行了人生目標的大調整。

孫中山後來投身政治,為推翻清王朝,創建中華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魯迅轉而獻身文學,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倡導者之一。

郭沫若則亦文亦政,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又參加過南昌起義,擔任過新中國中央政務院副總理等高級領導職務。

以上三個成功男人,都先後把學醫之誌調整掉了。

毛澤東早年想當一個好教師,學的也是師範,後來卻轉向鬧革命,成為大軍事家、政治家。

男人要成大事,就要審時度勢,睜大眼睛,不斷進行人生步伐的調整。隻要是識時務的調整,就一定會使自己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隻要是識時務的變故,就一定會使自己踏上通往成功的快車。

3.男人幹事業,要看得準看得透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男人財富永不幹涸的源泉,好眼力是男人成大事必備的資本之一。

有記者采訪比爾·蓋茨:比爾先生,為什麼您能成為世界首富?比爾回答:我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首富,有三大秘訣,第一就是帶著望遠鏡看世界。

“帶著望遠鏡看世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人要有超前的目光,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

勢有大小之分。大者,國家政局的變化,世界格局的重組等;小者,市場的需求,自身的優勢等。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大到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小到一個鄉鎮芝麻小官的去留,都會對自己有影響。在政策方麵,國家鼓勵發展什麼,限製什麼,對個人更是有直接的關係。做對了方向,順著國家鼓勵的方向努力,事半功倍,比如俞敏洪的成功,就是趕上全國性的英語熱和出國潮這種“勢力”。做反了方向,比如說,某行業國家正準備製定政策進行限製、淘汰,你偏趕在這時昏頭昏腦地撞了進去,那真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要鑽”,一定會勞而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