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性格的人最大特征是,每當快樂時,根本就不在乎周圍有什麼人,立刻發出愉快的笑聲,喜形於色,那是爽朗而“不客氣”的笑。
外向型的人,希望周圍的人知道他的高興,很自然地就會笑容滿麵。相反的,悲哀時,他也會毫不掩飾地哭泣。
總而言之,一個人喜怒哀樂的感情動向,會很自然地展現於臉上。
大體上來說,性格外向的人以爽快而明朗的心態居多,所以時常麵帶笑容,即使別人感到悲傷時,他也會滿麵笑容地安慰對方。
雖然說內向型的人很少有笑容,但是,他們還是有自然地笑出來的時候;但那是很脆弱而缺乏自信的笑,是類似自嘲,又有點像自虐的笑容;也是一種缺乏生氣,仿佛看準了某種東西似的,對人生感到疲憊的笑容。
性格外向的人很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因此,他們能夠配合絕佳的時機附和著對方歡笑。正因為他們不隱藏感情,率直地表現自己的內心,表情自然就會很豐富。隻要看他的臉孔,就不難知道他的心態,所以很容易為別人所理解,同時,他也是一種很好相處的人。
笑的方式有好多種,性格外向的人爽朗笑容是屬於單純而明快的類型,至於內向型的笑容則相當複雜,而且以不明確者居多。
最明顯者為假笑。他的臉雖然在笑,但是眼睛卻沒有笑,心中也絲毫沒笑,像戴著假麵具的笑,這類笑有——對自我、對對方嘲笑式的笑容,空笑、假笑,令人莫名其妙的笑,以及充滿妄譫意味的笑。
4.交際識人有妙法
“若要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如何傾聽對方的談話才是最關鍵的。”傾聽對方的談話“不僅用耳,還應努力用眼、肩、臉或手去聽話”。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嚐一嚐;要了解你身邊的人,就要和他談一談。這一談就很容易對他有一個比較準確的了解,而一旦了解他的人物類型,就更容易對症下藥了。
有一種人以自身性格為標準去衡量與之交際的人。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控製得很嚴,個人的一切行為都要經過理性的審查,對自己簡直是個冷酷的法官。他們不輕易流露內心的秘密,不苟言談,不讓自己的情緒隨便發泄,同時用對己的標準要求別人。這種人恪守信用,遵守社會道德規範,用自己的真才實學與人競爭。但在交往中會無意識地表現出發號施令、指揮別人的傾向,總希望左右社交的局麵。這種類型的人在交際中具有隱蔽和競爭的特點。對於這種人,可采用主動出擊,直截了當的方法獲得好感。例如,德國教育家費希特想研究康德哲學,可是,他又知道康德是一個異常冷漠的人,於是就下決心埋頭一個月,寫了一篇論文,附信送給康德。信中說:“我是為了拜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具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康德一看,文章寫得很好,便親自複信請費希特前來一起探討學問。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若要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如何傾聽對方的談話才是最關鍵的。”傾聽對方的談話“不僅用耳,還應努力用眼、肩、臉或手去聽話。”揣測對方所追求和所期待的內容。
不少推銷員,在與顧客麵談時都擅長自我推銷,然而有不少人卻不懂得如何去傾聽顧客的談話。從而理解對方的心理。
善於傾聽對方談話的推銷員,在如何讓對方去聽自己的談話這一點上,也頗下功夫。
“麵談術”中最關鍵的,也可說是“傾聽法”。如果對方很繁忙,或根本對自己的談話毫無興趣,“令對方去聽的方法”“聽他人談話的方法”等技術,便很重要了。
人通常會因一點小事而失去對他人的信任。某心理學家曾經讓提出離婚者舉出離婚的原因,據說真正的原因很少是性格不合彼此之間已沒有愛情,多數是生活細微小事不滿的累積,而走上離婚的不歸路。譬如,不滿意對方早晨用完牙膏後,忘記蓋上牙膏的蓋子;用餐時看報紙,把煙灰彈在橘子皮內等瑣事。
相反地,人也會因雞毛蒜皮的瑣事,而獲得對方的信賴。
一位心理學家也是評論家,就曾以奇妙的方法獲得某出版社總編輯的信賴。某天,那位總編輯向其要求,希望出版他在報紙連載的評論集。但是,總編輯所提出的稿費出奇地少。於是評論家說:
“我有一個建議,把這個硬幣扔出去,如果停在正麵則讓你不付稿費出版那個評論集。但是,如果是反麵則請支付你剛才所說的稿費的兩倍。”
硬幣擲出後停在正麵。於是他承諾不拿一分稿費而由出版社出版該評論集。
這個結果雖然使他暫時蒙受損失,但此後那位總編輯對他的信賴日增,一再優惠為其出版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