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莊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被淩遲、斬決的達70多人,震驚華夏。事源起於浙江湖州府南當鎮上的莊廷錢。他很有抱負,不料一場大病導致雙目失明,之後,意外地得到明朝相國朱國楨修撰的《明史》的最後幾十卷手稿。莊廷錢立誌學左丘明盲目著《國語》的事跡,聘請江浙文人吳之銘等十多人,對該稿進行整理和潤色,更名為《明史輯略》,署上莊廷攏並江浙十八名士的名字刻印刊行,其中有江南名士查繼佐(即查伊璜)。可惜莊廷攏未見到《明史輯略》正式出版就去世了。
雖然修史諸人已將文中不利於清廷的文字一一刪去,但字裏行間仍讀得出懷念前朝、揚明貶清的意味。更大的遺漏是,文中曆年仍按明代年號編排,稱清先祖和清兵為“賊”,稱清為“後金”等等。湖州人士吳之榮抓住這個漏洞,想借此升官發財,將“反書”告了上去,一直告到刑部。參加修訂工作的十多人自然脫不了幹係,因牽連入獄的達2000多人,處死的有70多人。列名參訂的18人除查繼佐外,無一幸免(時莊廷攏已死,被開棺戮屍)。
查繼佐能夠在這場文字獄中逃脫厄運,是與他數年前一段奇緣有著重要的關係。
那年歲末,天降大雪。查繼佐獨自飲酒,頗覺無聊,到戶外走賞雪景,見一乞丐在屋簷避雪。那個乞丐雖隻穿了一件破舊單衣衫,在寒風雪凍中卻絲毫不以為意。走近一看,查繼佐見他生得身材魁梧,骨格雄奇,心下非常奇怪,便對那位乞丐說:“雪一時不會停,去喝杯酒如何?”乞丐爽快地答應了,無絲毫忸怩受寵之態。乞丐喝了20多碗仍無酒意,查繼佐卻已趴在了桌子上。
第二天醒來,查繼佐忙去瞧那位乞丐,見他正在園裏負手賞雪。寒風吹過,查繼佐隻覺冰氣入骨,那乞丐大大方方接過銀子,道聲“好說”,也不言謝,揚長而去。
原來這位乞丐身負絕世武功,名叫吳六奇,一時落魄江湖,受阻於風雪中,後因軍功累官至廣東省提督,在《明史》一案牽連到查繼佐時,出麵救助了他。查繼佐雖為一時之興,未必真識出吳六奇的才幹氣運,但仍有“那乞丐非一般可比”的見識意氣,因此在《明史》一案中逃脫性命。
查繼佐是從古人關於筋與骨的論述中,推斷出吳六奇“非一般可比”的見識的。古人在這方麵有精辟的論述。洪應明的《菜根譚》中對筋骨之論,是二者分而論之的。他認為:
觀察一個人的“筋”,能識別他的膽量。“筋”勁,其人勇猛有力;“筋”鬆,其人怯懦乏勁,像柔弱無縛雞之力的酸腐書生。一個人手足如受到傷害,醫生要專門察看一下手足能否自由地活動,如伸展自如,表明筋腱完好無損,醫治起來不甚麻煩。
“筋”是一個人力量的基礎。“筋”強勁,其人勢勇,行事大膽灑脫;“筋”軟弱,其人勢怯,行事唯唯諾諾,無甚主見。這一個特征很難在鑒別人才時單獨使用,往往與“骨”等特征合並運用。
觀察一個人的“骨”,能識辨他的強弱。“骨”健,其人強壯,“骨”弱,其人柔弱。曾國藩在鑒識人才時,認為“神”和“骨”是識別一個人的門戶和綱領,有開門見山的作用。他在《冰鑒》中說:“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經常將“筋”和“骨”聯在一起來考察一個人的力量勇怯。
2.肥胖型而脂肪質的型態——躁鬱質
脂肪質和肥胖型的體型之特征,往往胸部、腹部和臀部十分寬厚。因腹部附著脂肪,所以從整體看來,像是有很多肉。一般說來,中年是最容易肥胖的年代。因開心過度而肥胖,就是脂肪質和肥胖型的體型。
同這種體型的人接觸,你往往可以享受到對方開放而濃鬱的人情。這種人日常十分活躍,一旦被人奉承時,任何事情均願代勞,雖然本人口頭上說“很忙”“很忙”,事實上,終日享受著忙碌的樂趣。這種人偶爾也會忙裏偷閑,是個野趣的可愛人兒。
這類人一般會兼有開朗、積極、善良、單純的多重性格,且活潑、幽默;另一方麵,這種人具有穩重和柔和,正反兩麵的性格,特別表現在歡樂和苦悶的時候。而這些,正是躁鬱質的特征的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