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月份早上開始在鎮上賣春餅以來,春餅的生意是越來越好,這也導致董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忙碌。每天早上天麻麻亮,王氏就挑著一擔春餅送往鎮上,回來後吃過早飯就和董夏忙著去山上田野找蒿子,董曉海則是坐在家裏用剪刀將蒿子剪碎,就連阿秋,每天放學回來也拿著小挎籃在門口的田埂上找蒿子,隨著天氣漸漸暖和,這蒿子也跟著越長越高,最後連蒿子最頂尖的嫩頭都不能采了,不過由於這一個多月的忙碌采摘,家裏存的幹蒿子應該能支撐這一年的買賣,這還必須取決於自家不再擴大每天的供應量。
王氏的手藝是越來越熟練,從最開始的一百個,到後來的一千個。當然自家的小攤子是賣不了一千個春餅的,畢竟來街上買早點吃的人也有限,鎮上人也就那麼多,而且自家還要顧及村裏的農活,所以這一千個春餅是每天送到福運來客棧的,自家的攤子在和福運來達成生意合作後就沒有再擺了。福運來客棧是鎮上最有名的老字號,不僅在鎮上有老店,在城裏也開了幾處分店,由於福運來的東家有親戚在京城裏是三品大員,所以一般的達官貴人宴請賓客都是優先選擇這裏的。
當初何府不知道怎麼知道是王氏在街上擺攤子,賣美味的春餅。何大老爺自家有賣糕點吃食的鋪子,看到了這春餅的商機,便起了心思。通過何府大夫人知道了王氏曾經在自家做過工,而且自家大發慈悲放了王氏提前回家。所以某一天早上,王氏和董夏賣完春餅後,直接堵住王氏,明裏暗裏希望王氏記得何府的恩情,把春餅的製作方法告訴他。
若不是董夏之前上山的時候聽蕭姨仔細講蕭覺遲所做的關於賣春餅的文章,知道該怎麼維護這董家目前唯一的經濟來源,隻怕也就任由王氏講製作方法說了出去。那天,正當王氏動搖要開口的時候,董夏便說了福運來客棧的東家已經和董家簽了保密契約,這春餅即將在福運來供應,除了董家自己擺的攤子外,若是城裏另外出現賣這一模一樣的春餅,董家會惹上麻煩之類的話。
何府雖然在鎮上買賣做的不錯,不過商人總不敢和當官的鬥,聽聞是福運來的東家發了話,就不敢為難王氏,最後還熱情的送走了她們。
當時,董夏便勸說王氏立刻找到福運來的掌櫃,將自家的春餅拚命地推銷。福運來的掌櫃楊大金剛開始並沒有把王氏和董夏這一對母女放在眼裏,雖然知道最近來客棧吃飯的人也談及春餅的美味,不過自己忙得很,又想著畢竟是窮苦人家賣的廉價貨,所以當王氏說每天供應春餅的時候,隻是一口咬定自己出二兩銀子,讓王氏把春餅的製作方法告訴大廚就行。沒有想到婦人旁邊的瘦弱小丫頭倒是伶牙俐齒,說的頭頭是道。不僅說春餅是自家的家傳秘方,還說福運來不缺這點錢,而春餅的製作方法非常麻煩瑣碎,若是讓本該做精致菜肴的大廚浪費時間在製作春餅上,是得不償失。而董家供貨,則是不一樣,讓大廚不必大才小用,董家也能獲利,是兩全其美,有利於以後更多的合作等等。
楊大金仔細想了想,福運來客棧確實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這個製作上,讓董家長期供貨也未嚐不可。可是縣城裏就有四家福運來客棧,這供貨怕董家會吃不消。
董夏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春餅是個稀罕物,所謂物以稀為貴,若是提高價格,走精品路線,就不應該大肆供應。而且她可惜改良春餅的製作方法,讓春餅不僅美觀,而且更好吃。這樣就符合了一些有錢人的心思,那些人不缺錢,隻想嚐新鮮好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