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份之謎(1 / 3)

詩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日夜讀,學國學卷不釋手。

公元一六九年(建寧二年)三月,漢靈帝尊“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後。

寶兒記憶法:一六九諧音:要扭酒。建寧:可以想象成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建寧公主。

聯想串聯記憶:建寧公主,因為自己的母親“慎園貴人”董氏被皇帝立為孝仁皇後,為此而高興。

所以,找韋小寶喝酒尋開心。

韋小寶扭動酒瓶蓋,開酒伺候刁蠻公主喝酒。

結果建寧醉醺醺的要玩“火燒藤甲兵”,點燃了韋小寶的辮子。

韋小寶被燒得披頭散發的到處亂跑,點燃了禦膳房,致使宮中大火。

此事造成群臣彈劾參奏曰:“董貴人教女無德,致使宮中大火。此女無德無才,不應立為皇後。如若不然,必定致使後宮大亂。”

明君康熙,從諫如流,廢董氏而打入冷宮。

取消建寧公主諡號,貶為賤民打入教坊司。

從此公主變野雞,千人枕,萬人騎。

小寶從此脫苦海,日日笙歌,賭博慶。

(上麵是記憶法,下麵為劇情)

建寧二年三月初一,寶兒由於創造了造紙術,而擺脫了家徒四壁的淒涼生活。

從此,可以告別貧困,不用再和母親一起忍饑挨餓了。

也終於,有了空閑時間,可以整理家中簡牘,仔細研究,現代難得一見的,簡牘版的古代原文文獻了。

要知道,這可是珍貴異常的,價值不菲的古董啊。

在現代,誰會有這麼大手筆,給孩童教書認字,直接用古董教學啊!

那是,天方夜譚,得了妄想症,還差不多。

初晨,陽光普照,大地回春,溫暖而舒適的春風,送走了寒冬臘月的凜冽寒風,迎來了,萬物生機勃發的春天。

幽州涿縣,文家村,寶兒家。

寶兒將家中簡牘,從書房拿出,在母親的幫助下,晾曬簡牘。

寶兒隨手拾起簡牘,借著溫潤安詳的陽光,仔細的閱讀了起來。

隻見簡牘上刻著:《說文解字竹部》:“篆,引書也。”

寶兒回憶起了,在現代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科目中《古代漢語》裏的解釋: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所規定采用的標準字體。

“小篆”的得名,不同於甲骨文、金文的以書寫載體命名,而是得名於其形體特點。

《說文解字竹部》:“篆,引書也。”“引”就是牽引拉長,就是要使彎曲的線條延展勻稱。

“篆”書這個名稱逐漸脫離“化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物性而走向符號化的形體特點。

寶兒,繼續查找,同類別的簡牘,獲得了《說文解字序》完整的全文:

“往古的時侯,伏羲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的取於它物,在這個基礎上,才創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生了。

(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

(文字用於社會之後,)百業有定,萬類具明。

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說,臣子應當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

這就是說,倉頡創造文字是為了宣揚教令、倡導風範,有助於君王的施政。

君王運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

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後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為“字”,是說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

“書”意味著寫事像其事。

(文字)經曆了“五帝”、“三王”的漫長歲月,有的改動了筆畫:有的造了異體,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體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