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宇宙的另一麵
結語
我們的遺憾
詩曰:
堪寄廟堂憶京都,身世飄零重茅屋;地命天心終不悔,雲帆直掛笑作哭。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本討論到此也需暫作休憩段落。區區侃聊村言,我們深知奉獻的不是文采,而是心情;不是認識,而是認為。僅此而已。
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是往往因為認知角度的不同,而經常發生離題萬裏的情況。其實,若非利益之爭,或者意氣之爭,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殊途同歸該是可行的。
隻是我們的裸寫習慣,可能會囿於見識所限,或更會有存儲老化和輸出淺白之嫌,從而落得詞不達意,這也怨不得別人,隻好自己苦笑。好在自媒體時代大肚能容,我們便有了學無止境的便宜可尋。若偶遇此前諸君看法近似,謹致安好:英雄所見略同也。
當然,這些還並不是我們想表達的全部意思,因為我們還有更多的、更大的遺憾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既然不能力拔山兮,但我們也無意於霸王別姬。不做東床乘龍婿,寧為西廂坦腹兒。
1.我們最開始的想法,一定是自覺為人類,便應該站在人類的角度說話。況且,我們還覺得,不為人類的討論,其實毫無意義。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時常糾結於立場的選擇,而致某些表達仿佛閃爍其詞,或者峰回路轉。
因為,如果我們僅僅是站在人類的立場發言,或隻好嗬護有加,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一味遷就其惰性,那就失去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意義。
反過來,如果我們完全站在宇宙的立場上代言,因為時效問題,因為空間問題,或者題量問題,恐怕會大而化之,使得階段性人類無法享受到宇宙雨露滋潤的紅利。
所以,其一,我們既想堅決維護人類的利益,因為我們自己的利益就在其中。在能夠維持人類既得利益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剖析一些現存的缺憾,摸索一些解決辦法,或能助一臂尋求人類更加幸福未來的蟻力。
其二,我們又實在的感到,惰性的慣性無需誘因或誘導,沒有成本,所以表現為強大的摧毀力,正日益成為人類自我戕害的主要動能,如果不去壯士斷腕,或者刮骨療毒,那就隻好要麼抱恨謝幕,要麼隻有尋求些神學的麻醉。
其三,宇宙似乎是超脫的,所謂可遇不可求;但人類潛能、下意識、特異功用的靈光一現,又時時在提醒我們,這是宇宙的暗示行為法則呢?還是在關鍵時刻往往助人類一臂之力呢?
正是這種認識上的徘徊和遊移性,可能會使我們的討論陷入僵局,而不能及時得出準確的結論。
2.我們身處宇宙,我們實在想認識一下宇宙。隻是我們盡管常常揶揄盲人摸象,其實,或許一葉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才是幼稚可笑的。
不過,人類既然從來沒有停歇過與命運抗爭的腳步,我們也不會因為螢火的黯淡,而自我除去照亮的功用。
從雷公電母,到鑽木取火;從情不自禁,到蘋果落地,無論是神學天堂,還是試驗世界,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都給人類帶來了滿足和希望。
隻是當人類的欲望增長曲線嚴重超越供給曲線增長的時候,我們窮盡財智,並無法編製出速效的、一勞永逸的、令人滿意的改造計劃。
所謂有妻不知光棍苦;站著說話不腰疼;勸人好勸,人勸勸難。但是,技術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似乎確實能夠解決許多問題,但思想的不滿足,仍然會陷於登高——登山——登天的怪圈。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隻好禱告:無論吃啥,飽了就好;無論穿啥,遮羞就好;無論幹啥,不擾就好;無論是誰,大家都好。隻是麵對殘酷的現實,區區輕描淡寫,自然顯得十分蒼白。
我們覺得,這也許是對於宇宙的認知距離和認知速度問題。或者,人類並不需要完全認知宇宙的細微末節,而隻根據自身的需要,獲取有限的存在資料;對於其他無限性,隻是理解就夠了。恐怕,這也是一個調和矛盾的另外途徑。隻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這個臨界點和著力點。
3.人類的隔離性意識,讓我們感覺到的所謂自己,當然隻是個體人類的階段性部分。由於生理和時空的的疊加局限,就造成了自身的很多缺憾。這其中,令我們最惆悵的,或許就是有限生命和無限時空的矛盾。也就是,人類生與死的問題。
我們似乎發現,組成時空的是耐久材料,而組成人類的卻是易損材料,不僅有有效期,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危險,以致萬劫不複。然而,規則是事先已定的,而且遊戲本身的玩兒與不玩兒似乎也由不得我們,這就是本劇情的最大蒼涼悲壯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