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赴宴
阿闍世王在修煉功德的過程中,有很多疑難的問題難以解答。他知道佛祖釋迦牟尼的專司“智慧”的左侍文殊菩薩有無限的智慧,就想請他赴宴,然後幫助自己解疑。於是,他就對文殊菩薩說:“我多麼希望你對我施以恩德,屈駕而光臨我的寶殿,到我那裏赴宴做客啊!”
其實,文殊菩薩早已知道了阿闍世王的用意,就對他說:“宣講佛法是我的義務,並不一定非要去赴宴不可。宣講佛法,要義是深入鑽研,體會其微妙之處,其中不能有汙染,不必理會以前如何,以後又怎麼樣。佛法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誰都可以聽講佛法並受震撼。
國王見文殊菩薩有推辭之意,就又說:“您明才說的都是佛法上所記載過的。我誠心希望你能為了解答我的驀難而接受邀請。”
文殊菩薩拗不過國王,在征得世尊的同意之後,準備次日親自帶領眾比丘和天人去王宮赴宴,
阿餺世王聽到菩薩的同意赴賽,非常高興,問道:“請問文殊師利,明天有多少人眾到我那裏去呀?我好做準備文殊菩薩身邊的舍利弗代文殊菩薩回答說:“去五百人。”國王回到宮中,急令各方加緊準備,裏裏外外忙碌起來,在宮中,國王下令辦了一百多種山珍海味,設置了綾羅椎帳,宮殿滿地布滿了五彩繽紛的鮮花,同時還擺設了五百坐床,讓仙人垂坐。在宮外的街市當中,家家戶戶都進行了大掃除,布鮮花,並動員臣民傾城出動,迎接天人。
到了第二天,國王及群臣在宮外相迎貴賓,遠遠看見文殊菩薩一行徐徐而來,五光十色,人多達二萬二千二百人,其中比丘就占了五百人之多。國王見狀吃了一驚,心想:“這可壞了,我隻準備了五百人的飯食,來了這麼多人,這可怎麼辦?”
國王正在發愁的時候,隻見一個名叫“休息心”的天王和一個名叫“金毗”的尊閱忽然來到國王旁邊,告訴國王說:“大王用不著擔心發悉,也別為難。文殊菩薩早已修成正果,他不僅有超人的智慧,而且功德光大無比,他是有備而來的,隻要備一份飯食,即使有無數人眾,吃飯問埋也能觶決,而且凡是索飯之人都可以食無不盡,吃得飽飽的!這次來了不過是二萬多人,您有什麼可發悉的呢?”文殊法力之大,深不可測!”
國王聽罷,心中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他轉憂為喜,趕快帶著歌女樂隊迎上前去,將眾人迎入宮中。
其中有一個菩薩名叫“普視悉見”。進宮之後,文殊菩薩吩咐他快快維持秩序,調整位置,以容納二萬多來者。隻見這個菩薩領命這後,張開雙目,四麵環顧,眾人的位置便長幼有序,井井有條了。又有一個菩薩,名叫“法來則得。”文殊菩薩讓他準備床坐,隻見這個菩薩雙手向天,好似抓住什麼東西,然後向宮內將手掌一揮,彈指間,二萬二千個床上已整整齊齊,各具其位。滿朝文武,見普普通通的兩個菩薩就能指使萬物,召之即來,法力無力,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禁為之連聲喝彩。
文殊菩薩見一切就序,便緩緩落座。國王見各位天人,比丘各就其位,就向文殊菩薩做禮,表示衷心歡迎,說天人光臨,令全國雀躍,滿宮生輝。然後,他又對文殊菩薩表示深深的歉意,說:“請眾天人原諒,宮中準備的飲食器具甚少,眾天人稍候,馬上就會補辦的。”
文殊菩薩安慰國王說:“你所應辦的事都辦了,用不著再費心勞碌,請你休息一會兒吧。”
文殊菩薩的話音剛落,隻見天王毗沙門與他的家室及仆從都來拜見文殊菩薩,並侍奉在文殊菩薩的左右,等候吩咐。釋提桓因與其夫人首耶,帶領著眾多天女,都手持名貴的香料和鮮花,撒在文殊和諸位菩薩、比丘的身上。各位菩薩和比丘坦然受之。梵天則搖身一變,變在了一個美目流轉的少年婆羅門,站在文殊菩薩的右側,手持長扇徐徐扇之。而後,諸位梵天都用扇子為眾菩薩和比丘徐徐扇涼。
正在這時,忽然從天空垂下了無數的晶瑩剔透的貫珠,貫珠下落後自動地圍成一扇扇,八味香水從貫珠中不斷地流出,因為每個人的前麵都有垂珠,每個人都能得到香水使用。而這個“董珠供水”,則是在空中不現的阿達龍王的傑作。
眼前的景象真使國王和百官眼界大開,擊節稱讚。國王此時又想:“來者手中空空,沒有持缽,吃飯的時候,拿什麼盛飯,拿什麼盛水呢?"
國王心中剛有些疑問,文殊菩薩就馬上告訴他:“修行到菩薩的境界,化緣時用不著持缽而行到吃飯的時候,缽自然而然就出現在手中了”
這時,隻聽眾菩薩念了一聲:“缽來,缽來。”一個個金缽、銀缽、銅缽,帶著他們特有的光輝,像排列整劉的隊伍一樣,從天而降。這時,隻見阿縛龍王現了真身,領著龍宮中的諸宮女,把缽一個個洗餘,盛滿香水,然後分別牆到二萬多人的手中。
用過香水之後,文殊菩薩對國王說:“現在可以分派飯食了。”
分盛飯食的時候,國王驚奇地發現,每當飯盛出一缽後,盛出的飯又被補充上去,和未盛飯前一樣。待到整個二萬餘人都分到飯食以後,準備好的飯卻一點兒也沒減少,仍像以前一樣多。頃刻之間,諸菩薩飯已吃過。吃完飯後,眾菩薩又把缽向天空一擲,缽便自動地依然列隊而懸空,既不落地,也不轉搖。待文殊菩薩向國王講了一番玄妙的佛理之後,這些缽便忽然不見,不知去向。吃畢後,國王便請文殊菩薩幫助解答疑難。這文殊菩薩本是智慧的超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特別是對佛經,更是通曉無遺。因此,文殊菩薩有問必答,講解精煉,常常是妙語連珠,直聽得天人、凡人個個如醉如癡,感悟頗深。而這個阿闍世王更是收獲匪淺,對佛道頓有深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