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賽罕壩上,空氣清新,漫山遍野的大草原,綠草如茵,鮮花如潮。湖泊星羅棋布,像點綴在綠色絨毯上的顆顆明珠,璀麗多姿
成群結隊的天鵝水鳥、仙鶴鴻雁活躍在湖泊之中,遊來蕩去,給綠色的塞軍壩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蜿蜒曲折的河流,像條條的彩帶,在金色的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無窮的鱗光,五顏六色,把大草原點綴的多姿多彩,十分誘人。
賽罕壩下,溝壑縱橫,山川秀麗,古老的鬆林複蓋了山川大穀,蔥蔚綿延,鬆香清馨,鬆濤陣陣。
從天空中向下俯視,古老的鬆林像波濤起伏,洶湧澎湃,一望無限的綠色大海。人們稱它是“千裏鬆林”。
鬆林之中,布有條條溪流,水清見底,魚兒遊來遊去,自由自在。溪邊窄窄的土岸,點綴著繁茂的花草,清香濃鬱,芬芳撲鼻。青蛙跳躍,蜻蜓花蝶飛舞;紅嘴的翠鳥,披著花衣的河鴨,在水麵上遊蕩。構成一幅生動活潑,豔麗誘人的優美圖畫。
在這“千裏鬆林”之中,繁育生息著北方應有盡有的飛噙野獸,虎豹狼熊、野牛野馬,出沒在叢林密澗;獐麅麋鹿成群結隊,奔跑於峰嵐崗嶺;山雞野兔到處皆是,珍貴的銀狐,溪中的水獺經常可見。黑白相兼的鬆雞在鬆林中飛來飛去;凶猛的蒼鷹盤旋在鬆林之上。真是一座天然生成的動植物繁茂的巨大園林。
畫麵上映出字幕:
“公元1677年,即康熙十六年。康熙大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中了這塊圍環千裏的廣闊原野,決定在這塊神聖的原野上建立了木蘭圍場。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建圍,到嘉慶二十年,即公元1820年廢止。在這139年間,除雍正皇帝忙於平息宮廷內部爭權奪勢地鬥爭,鞏固皇權的統治,沒有舉行秋獵外。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共舉行秋獵105次之多。
‘秋獵’之禮實際上是一種‘習武綏邊’,宣耀武力,威鎮邊庭,鞏固皇權統治的一種手段。
‘木蘭秋獵’是清廷大事,儀式異常隆重。康熙皇帝,在鑾儀衛、前鋒營、健銳營、神機營(火槍)、虎槍營及扈從的王公大臣前呼後擁下,“風沙有所不避,飲食或致不時”,風塵仆仆,長途跋涉,進入木蘭圍場。
康熙皇帝在王公大臣簇擁下,駐進戒備森嚴的卸營。
拂曉,八旗(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將士陳列,集結在看城附近,準備布圍。布圍的官兵以黃旗為核心,兩翼以紅旗、白旗延伸圍攏,兩翼末尾壓鎮的是藍旗。
布圍完成,黃旗指揮縮圍。直到人並肩,馬並耳,嚴嚴實實形如鐵桶一般。第一道人牆布置好後,再布置第二道人牆。秋獵將士摘下帽子,用馬鞭高高舉起,高呼“瑪爾噶”(滿語“帽”的意思)!這是待圍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