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
所謂寬以待人,就是指對他人的要求不過分,不強求於人,而是以寬容為懷,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
“寬以待人”就是善意地對待別人的不足和缺點。因為無論在怎麼看起來完美的人身上,都有至少一兩個缺點,有的缺點甚至在別人看來難以接受。明朝有位學者說過這樣的話:“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也就是說,看到別人的缺點、不如自己的地方,不能因為自己這一點比別人強,就自視過人甚至看不起對方。
每個人都會犯錯,包括自己,可是我們往往能很快原諒自己,卻無法原諒別人。這種自我原諒卻不原諒別人的行為是軟弱的表現,因為你隻敢麵對自己的過錯,卻無法麵對別人的。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有的錯誤還是無意間造成的,是無心的。如果換個角度想想,你是那個犯錯的人,是不是希望你“得罪”的那個人能原諒你?如果對方不原諒你,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推此及彼,對人要有寬容之心,有的時候對方的做法可能不是有心的,是無意的衝動行為,知道他不是有心的,就不要把這件事再放在心裏,而應該忘了它。
在17世紀的時候,兩個國家之間了發生戰爭。一場激烈的戰役下來,其中一個國家打了勝仗。戰後,這個國家的一個士兵坐下來,正準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呻吟的聲音,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敵國士兵,正眼睜睜地看著他的水壺。“你的需要比我大。”士兵走過去,將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那個人卻突然伸出手中的長矛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點,隻傷到士兵的手臂。“嗨!你竟然如此回報我。”士兵說,“我原來要將整壺水給你喝,現在隻能給你一半了。”
這件事後來被戰勝國的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了那個士兵,問他為什麼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家夥殺掉。士兵輕鬆地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麵對那些無意的傷害,寬容對方會讓對方覺得你心胸博大,可以消除無心人對你造成傷害後的緊張,可以很快愈合你們之間不愉快的創傷。而麵對那些故意的傷害,寬容對方則體現出的是一種境界,因為你博大的心胸會讓對方無地自容。
人們往往把人海比作寬廣的胸懷,因為大海能廣納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人們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意見或矛盾。但是,如果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致大打出手,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實上,占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就越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欽佩。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為了以示懲戒,他隻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送來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這就是有理讓三分的做法。劉寬的肚量可謂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在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我們應該主動顯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的雅量。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難免會偶有過失,因此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大部分人一旦陷身於爭鬥的漩渦,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為了麵子,也要強詞奪理,一爭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決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自認倒黴不可。然而,這次“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也成了下次爭鬥的前奏。因為這對“戰敗”的對方也是一種麵子和利益之爭,他當然要伺機“討”還。
寬以待人還要求我們“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一定意義上,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即使對有錯誤的人也不要嫌棄,應給人提供改過的寬鬆條件,原諒別人的過失,幫助別人改正錯誤。正所謂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寬以待人,正是以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氣度創造寬鬆的人際環境。一個人能容難容主事,別人便會敬重你的人品,欣賞你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寬以待人會使人人都喜歡與你交往。所以,寬以待人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事業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