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後記(1 / 1)

這是一本獻給80後的懷舊書。進入21世紀已經十年了,遙想起當年上小學時我們常講“要做21世紀的接班人”,如今差不多也到時候了,可是我們卻開始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迷茫,過早地開始懷舊。懷舊也許是因為童年太過美好,也許是因為現實太過殘酷,我們仍舊憧憬兒時記憶中美好的家園。

沒有人會不認為80年代後出生的人都生活在蜜罐中,就像沒有人能體會80後的無奈。80後是幸福的,和老人們相比,80後沒有受過更多的苦,他們的生活比前輩們要好得多。但這不是全部,他們麵臨的壓力一點兒也不比前輩們少。

真實的80後,生在蜜罐裏,長在鳥籠中,活在戰場上。從出生開始他們就不得不直麵改革和變化,他們碰上了計劃生育,所以大部分的80後孤獨地長大,動畫片、零食、遊戲和童話幾乎是他們在童年裏感到最美好的全部。上學後,80後的青蔥歲月,沒有革命年代的激情,沒有“解放全世界”的豪言壯誌,也沒有讓世界“改天換地”的無限憧憬,有的隻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排名、家長會。他們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完成他們當年沒法實現的夢想。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對孩子的培養撫育上,期待超越了理智。沒有人理解80後真正的期待和願望,因為那時他們自己也沒有弄清楚目標和方向。

誰都曾經不成熟過。一出生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80後,卻在步入社會的時候遇到了嚴峻的就業環境,更脆弱的一代遇到了更殘酷的時代。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與同樣渾身是刺的同代人相處,還必須學會拔掉身上某些刺以便跟其他年代的人更好地溝通。在這樣的網絡時代、信息時代裏,在這樣的就業大戰、競爭狂潮中,80後隻能勇往直前,別無選擇,這一群去掉了傳統束縛的小馬駒必然要放歸到市場經濟這一真正意義上的野外環境中去生存,開辟屬於他們的時代。但是,他們沒有體會過槍林彈雨的恐慌,沒有經曆過舊社會動亂的迷茫,沒有感受過失去至親的痛苦。因為有太多的“沒有”,所以他們的生命中缺失了一些更加珍貴的東西。

當然也沒人能夠理解80後最愛的個性生活。他們最愛叫囂“我的生活與你無關”,可偏偏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還是迎來了戀愛結婚的春天。這時再說“我的婚姻與你無關”似乎就底氣不足了,畢竟婚姻就是事事與他(她)有關。很多80前的人曾擔心他們:婚姻需要隱忍、擔當和包容,而這些恰好是80後人的品質裏所欠缺的。而結果呢?80後找到了他們自己的婚姻模式:不會做飯,可以外食;不會家務,有鍾點工;家庭開支,可以AA製,誰也不欠誰的……或許有人說,他們沒有遭受過婚姻失敗的打擊,沒有體會過婚姻的責任,還沒有為人父母,怎麼知道什麼是愛情,有什麼資格談婚姻,又怎麼詮釋什麼是人生?可對80後來說,自由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婚姻本身。沒有人理解這又是什麼“謬論”,這都不重要,他們現在隻不過是還不成熟而已,時間會證明一切。

有人說現在的80後,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而正因如此,當他們有夢想的時候,就不會相信有什麼困難可以把他們阻擋。他們會馬上動手,向夢想拚命衝鋒。誰說80後沒出息?魯迅不就是80後的嗎——1881年,李大釗不就是80後的嗎——1889年,一百年前的80後那麼有出息,一百年後的80後焉知不會更上一層樓呢?

或許,80後的人沒有太多的經曆,沒有足夠的經驗,沒有前輩們的流血精神,沒有受過更多的苦……有太多太多的“沒有”,不過80後的人卻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我們年輕,輸得起,不怕從頭再來。我們可以把這些“沒有”轉變為個性的武器,用最新、最潮的方式詮釋我們的生活,用最新、最酷的衝鋒方式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富有”。

無論現實是什麼樣,我們都是一群朝氣蓬勃的人,我們在未來二十年注定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曆史給予我們的機遇。我們幸運地見證了我們的祖國走向開放、邁向富強的崛起之路,下麵即將開創屬於我們自己的時代。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越來越多地看到“80後”留下的光輝業績,我們建成的大廈、我們經營的企業、我們創造的文化將會展現在世人麵前——新時代的絢麗圖景注定將由80後的顏色描繪出來。

曆史已經搭好了舞台,就等著我們上演最華麗的舞步。在這個舞台上,我們會找到自己的老師,會找到自己的舞伴,會找到自己的團隊,也會找到自己的對手,因為同在一個舞台上的我們有著同樣的經曆、同樣的特質、同樣的夢想,因為我們年輕、我們自信、我們積極、我們熱愛自由、我們崇尚美好——因為,我們都是80後。

同誌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