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到了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的一句話:“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頓覺心靈受到了震撼,我一直苦苦思索、尋尋覓覓的人生指南不就在此嗎?
一直以來,我和我周圍的人們似乎經常處在一種苦惱當中,這種苦惱不是對某一單一事件的苦惱,而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情緒。用星雲大師的話說:“生活在20世紀文明時代,人們生活在鳥籠式的公寓,抬頭不見天日,四望不見原野,心胸越來越狹,眼光越來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趨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愈來愈可能發生,整個社會風氣呈現出緊張、競爭、角逐、明爭暗鬥的狀態,使得心裏得不到恬靜和諧的快樂。”我們的現狀就是如此,每個人似乎都陷入了一種無奈的生活怪圈——累,並工作著!人人喊累,但又不想放下任何東西,精神上的弦始終緊繃著,攀著、爬著、比著、煩著,怎一個“累”字了得!
忙碌的我們,盲目地追求著,卻時常感到人生的茫然。我們渴望快樂的生活,渴望灑脫地活著,渴望擺脫世俗的煩惱,渴望找到一種實實在在的、最適合生存的方式。終於,朱先生給出了這一精深又極樸實的人生指導:“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出世做人”就是以一顆澄澈的心靈麵對世事,以一種灑脫的態度麵對紛擾。佛教高僧寶曇大師曾說過,人隻一輩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輩子。世間的勞苦煩愁、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即便再不能化解、不能消受,不也經過短短數十年或者百八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把這點看透想開了,又有什麼結不好解的呢?還是抓住眼前的每一刻吧。以有限的時間,多看看山、看看水、看看這美好的世界,讓自己在這個世間多留些生命足跡,多做點好事,多行點善,把周圍的俗事拋開,將眼前的爭鬥看淡。不管怎樣,你總算擁有這一輩子呀!寶曇大師的話真真切切道出了我們該有的做人態度,我們要快樂、要灑脫,就要給自己的思想一片寬闊的天空,“貪嗔癡”本來就不是生命的本然,何必因此而束縛我們的心靈,讓本就短暫的人生充滿陰霾呢?
當然,“出世做人”並不是說從此就要放下一切追求,如果這樣,我們所說的“出世”就未免太過消極了。我們所倡導的是要保持一種“出世”的思想和態度,以便給我們的心靈解壓。而同時,我們還必須“入世做事”,因為,既然為人,就必須生存,就會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社會這台大機器的運轉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力量的,我們的未來也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拚搏。我們還是要懂得一些俗世生活的法則,要了解一些做事的原則,要知道一些為人的禁忌,等等。我們所要知曉的,都是能為我們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帶來幫助的東西,這是“入世做事”的必要,更是讓我們盡力遠離煩憂的關鍵。
身為俗世之人,我們要積極地做自己喜歡的事,積極地做對他人有益的事,積極地做對國家有利的事。我們付出了、行動了、盡力了之後,收獲了,我們高興;失敗了,也不要悔恨。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放下功名利祿心,你奮鬥過,就沒什麼可遺憾的了。這時,我們又必須回到“出世”的思想上了,想開了,看透了,心寬了,一切得失成敗就都放下了。
由此可見,“出世做人”和“入世做事”絕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出世”的思想是對心靈的開解和撫慰,“入世”的態度是對行動的指引和推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我們的心靈就沒有負擔,我們行動的腳步就變得輕快,我們就能從容地對待世事變化,達觀地看待人情冷暖,冷靜地對待得失成敗。這一切不正是我們勞累的現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快樂生活嗎?
若說有一句話能讓我們終生受用,我想“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便可當之無愧了!
編者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