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鬧市的塵囂下,芸芸眾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輾轉奔波,如同被鞭繩掌控的陀螺,疲於旋轉。在片刻的閑暇時光裏,你是否會思考——我們當以什麼樣的準則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得到圓滿?
人生在世,離不開做事。一個人做事的態度與作風,不僅彰顯其人格,亦影響其未來的前途和發展。我們既然來到世上,就必須審慎考量做事的準則,才不會枉費此生。
“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是對無盡時空裏所包含的萬事萬物的大智大覺,佛是智慧的化身。我們要想讓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做事的準則,同時將事情做得圓滿,學習一些佛理中的處世智慧,將大有裨益。
現今社會,人與人接觸頻仍,人際關係瞬息萬變。在繁雜多變的環境中,處事務必要掌握原則,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根據佛法所倡導的“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的方針,我們在世間做事應依循兩個原則:一是做好事,二是把事情做好。
佛學中說:做好事、結善緣、種善因,前途就光明;起惡念、做壞事、種惡因,前途就黑暗。做事,就要做好事、善事、正事,乃至於做大事,慈悲濟世。就是說,我們行事要本著慈悲心,與人為善。有慈悲心,才能為別人著想,才能普度眾生,才能體諒別人,寬恕別人之過,才能愛護他人,不做壞事。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自己生命中內在的嗔恨,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同時為自己積福。
因此,佛教倡導“利行”,也就是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佛教還倡導“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要以財富或智慧去幫助別人。
但是另一方麵,光有慈悲心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智慧的引導。因為做事要掌握做事的要領,才能事半功倍。古德雲:“人用剛,吾以柔勝之;人用術,吾以誠感之;人使氣,吾以理屈之。天下無難處之事矣!”朱熹言:“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做一件事,如果不懂得要領與步驟,缺少足夠的眼光與智慧,那麼花費了時間、金錢和力氣,卻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得到反效果。
在佛教的哲理中,不僅包含高深的人生智慧,同時也不乏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可行的處事方法。這些方法指導我們:如何提高做事的成效,如何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合作,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態,等等。譬如:
如果我們樹立太多目標,就容易顧此失彼;
要有敬業精神,把事情做精、做好,才能得到好工作,也才能取得成就;
提高說話和做事的技巧是需要訓練的;
知識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實踐;
粗心大意、忽略細節會給我們帶來挫敗;
工作的弦不要繃得太緊,適時休息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一樣話百樣說,用美好的語言與人溝通,才容易被人接受;入鄉隨俗,根據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與配合;
做事要靠理智的指導,但是在方法上卻要顯出一定的人情味;如果“心隨境轉”,遇到不順利的情況就易生煩惱,但是“境隨心轉”,才能用積極的態度去戰勝困難;
我們並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們有必要領悟佛的大智慧,體味佛帶給我們的澄明心境,以一顆佛心去做人處事。在這裏,佛教的道理並不高深莫測。我們將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把佛的超然的智慧以淺顯直白的文字呈現在讀者麵前,告訴大家如何以佛的智慧去做事,從而擁有一個更加慈悲、智慧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