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淡(甜)幹皮的浸水(1 / 1)

1.實驗目的

①了解幹皮在浸水時恢複至鮮皮狀態的感官性能變化及質量變化。

②通過實驗了解和認識常規大生產過程中的浸水工藝及其操作。

2.實驗原理

組成原料皮的蛋白質(膠原蛋白、球狀蛋白等)帶有多種活性基團,最常見的有—OH,—COOH,—NH2,—CO—NH—等,這些基團能與極性的水分子以氫鍵等次級鍵相結合而使皮充水。

組成原皮的主要蛋白質是膠原蛋白,而膠原蛋白是以纖維狀編織的形式而存在,在膠原纖維束之間充滿了纖維間質,隨著纖維間質的溶解,其空間仍可接納水分子;製革的浸水,正是利用膠原及膠原纖維間的纖維間質接納水分子的能力和空間,通過機械和化學作用來達到原料皮恢複至鮮皮態——浸水的目的。

3.儀器、藥品及材料

小轉鼓(15cm×35cm)3個。

燒杯(200mL)2個。

天平(精確至0.1g)1台。

硫化鈉(Na2S含量≥60%)適量玻璃棒1支。

量筒(100mL)1個。

吸管1支。

浸水助劑適量。

相近部位淡幹黃牛皮或水牛皮(10cm×15cm)6塊。

4.操作步驟

①將6塊皮每2塊一組分成A、B、C三組並分別稱量後置於標記為1#、2#及3#轉鼓中。

②分別向3個轉鼓加入常溫(18~22℃)、皮重5~8倍的水,浸泡10h,取出皮後滴水10min,稱量,其質量記為mA、mB和mC,將皮塊裝入原轉鼓中。

③水洗,用充足常溫水悶洗2~3次,將三組皮洗幹淨。

④將硫化鈉配成300gL的溶液待用。分別向3個轉鼓中加入皮重3.5倍的水,用吸管向1#轉鼓加入硫化鈉溶液,調pH恒定在8.5左右;2#轉鼓加入皮重1%的浸水助劑;3#轉鼓除3.5倍水外,不加任何其它物質。常溫下轉動,轉動90min左右,取出皮滴水10min左右,稱量,然後再轉,直至皮的質量維持不變(或皮塊緊密處切口顏色均勻一致,無黃心為止)。記下所耗用的總時間,此時可作為浸水的終點。

5.現象觀察及數據測定

①將不同時間所測得的皮塊的質量填入下表,以時間為橫坐標,質量為縱坐標作圖。

②觀察並觸摸皮在浸水過程中的感官性能變化及皮在浸水終點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