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是著名的庭院花卉,花葉俱美,常綠不凋,適宜於作籬垣、陽台、綠廊、花架、涼棚等垂直綠化的材料,還可以盆栽。若同時再配置一些色彩鮮豔的花卉,則濃妝淡抹,相得益彰,別具一番情趣。
“采薇采蘋”,我向往三月的江南。那一望無際的荷田、魚塘、茅屋……夏天到了,有一塘一塘的荷兒出現,雖然周圍沒有觀賞的人群,遊弋其間的是魚兒小蝦,一樣亭亭的碧色的葉,潔白的、素淨的、粉紅的花嬌豔,一朵朵精致得宛若雕刻,亭亭玉立在最簡樸的水塘裏……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悠悠輕揚的琴聲中,細細品味詩經的韻味與奧妙,使人得到無窮樂趣。
《三國演義》裏麵有一節描寫一戶人家品行高潔,熟讀《詩經》,連他的女奴們對話也是句句引用詩經。“胡為乎泥乎?”一個女孩子問另一個女孩:你為什麼站在泥中啊?女孩說:“往彼適怒。”去的時候剛巧遇上主人在生氣。結果說了幾句話,被主人罰站了。一位文人聞知,大歎不已:“其風雅如此。”非常欣賞。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
“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在休閑輕鬆的樂曲聲中讀詩經,曼妙的感覺侵占全身。
詩經的風雅的確是中外無他可及。現在所說的“風騷”一詞,其實就是《詩經》的《國風》與屈原的《離騷》簡代合並的。讀詩經,是要講究它的節奏的,吟唱起來的口感就十分流暢優美。而有時,放上一點“背景”音樂,比如《高山流水》《鳳求凰》、《二泉映月》……更是能讀出不同的韻味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懷。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一首也是我比較喜歡的。特別是新近遠方摯友小雲引用了其中幾句給我之後,我越發發覺這首詩的妙處。於是我也以取笑的心理把:“摽有梅,其實三矣”回複了她。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這一首同樣不可不讀,讀畢同樣感想萬千。在咚咚的山泉流水聲中,可聞幽穀鹿鳴,一種含蓄、清純、羞赧、喜悅、友好的感覺油然而生。
它出自《小雅·鹿鳴之什》。因為喜歡詩經,所以我連小雅這個詞眼也感覺特別親切。曾作為一篇小說裏麵的主人公名字。可惜她說: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枉然。兩年前又對我說: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原來她已為人婦。
“采薇采蘋”,使我向往江南三月,那一望無際的荷田、魚塘、茅屋……夏天到了,有一塘一塘的荷兒出現,雖然周圍沒有觀賞的人群,遊弋其間的是魚兒小蝦,一樣亭亭的碧色的葉,潔白的、素淨的、粉紅的花嬌豔,一朵朵精致得宛若雕刻,芙蓉顏色,亭亭玉立在最簡陋的水塘裏,出淤泥而不染!而采荷的少女,穿著綠黛的衣裳,與荷香、荷色渾然成為一體,分不清是夢裏水鄉,還是經裏曲令;是夜裏夢回,還是置身江南……那些意境,實在美麗。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這一句大家是不是也覺得很熟悉?嗬嗬,原來魯迅在一篇文章裏就引用它。是《三昧書屋》嗎?手執經書,恍惚與先人對坐,設席品茗,聽風沐雨,洗滌情愫。在琴聲讀詩經,詩意總是暖暖存在人們心中的,詩經的清雅讓人陶醉。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誌。
——肖伯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