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辯論口才藝術(1 / 3)

論辯貴在思維敏捷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對方發話而自己一時答對不出的語塞現象。有時候,辯論中明明發現對方的漏洞,由於自己的思維一時跟不上來,構思不及時,形成不了有條理、有說服力的語言,找不到合適的反擊詞鋒,於是隻能像煮在茶壺裏的餃子,倒不出來,幹著急,沒辦法。更可氣的是,當機會稍縱即逝時,你已想出了對方的謬誤所在及己方的補救方法,但此時你苦思冥想得來的對策,在時過境遷的環境下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這就說明,一個人的辯論,其語言形式固然重要,但就其實質而言,其論辯思維就更為重要。隻有當論辯思維清晰了、敏捷了,相應的語言反應才會有速度、有力量。一個人如果在辯論中的思維速度跟不上對方的思維速度,那就隻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清朝乾隆年間,寧波天童寺有個當家和尚名圓智,能言善辯,遠近聞名。

有一次,乾隆皇帝隻身微服南下,來到寧波後,便獨往天童寺來。圓智聞知此事,馬上下到山腳,笑迎乾隆皇帝,並雙手合十,躬身輕聲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圓智接駕來遲,請萬歲恕罪。”

乾隆聽說此人就是有名的善言和尚圓智,想先給他一個“下馬威”,便把麵孔一板,厲聲問道:“你既知朕躬到此,為何不率眾僧,大開山門,跪接聖駕?你這輕輕一揖,莫非有意褻瀆聖躬?該當何罪?”

圓智不慌不忙地說:“小僧豈敢褻瀆聖躬,隻因這次聖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訪。小僧要勞師動眾,唯恐引起遊人矚目,有礙聖上安康,故獨自一人。”

乾隆聽他說得合情合理,隻好說:“恕你無罪,前麵帶路便是。”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拿我作個比方?”

圓智聞言,暗自思忖:“這可不好比。要是比得不好,全部都得遭殃。”但他忽然腦子一轉,笑著說:“萬歲爺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爺帶你登天,一步還比一步高。”乾隆一聽,心裏不是滋味:圓智自比佛爺,占了自己的上風,但又無可指責,隻好暫時作罷。

兩人來到天王殿,隻見彌勒佛喜眉笑眼地迎麵而坐,乾隆的點子來了,便指著彌勒佛問圓智:“請問大和尚,他為何而笑?”

圓智答道:“啟稟聖上,他是在笑貧僧命運乖蹇,身入空門,終日青燈木魚,碌碌無為。”

乾隆一聽,心中暗喜,這下子給我抓住把柄了,又問道:“他也在對我笑,照你所言,他也在笑我碌碌無為了?”

圓智麵對乾隆咄咄逼人的發問,不慌不忙地應答道:“哪裏哪裏,佛爺對不同人的笑有不同的意義。他對萬歲爺迎麵而笑,是笑你為萬民操心,以國事為重,不像凡夫俗子,氣量狹窄。”這笑裏藏刀的一番話,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卻又無懈可擊,不好發作。

乾隆離寺時,圓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想起上山之比,想再難為一下圓智,便說:“我上山時,你說我一步還比一步高,現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該怎麼說呢?”說完,得意地看著圓智,誰知圓智稍恩片刻,即從容答道:“如今好比如來佛帶萬歲下山,後頭更比前頭高啊!”

“啊!”乾隆一聽,目瞪口呆。

在這裏,圓智麵對乾隆皇帝的“下馬威”,過關斬將,應對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與他善於根據需要變換角度而隨機應變有直接的關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辯論中也一樣,對同一個問題,選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從一個角度說不圓的事理,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能把它說得令人信服、滿意。這完全在於辯論者的靈活自如了。

1988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的風雲人物陳伯達刑滿釋放不久,著名作家葉永烈即去采訪他。曾顯赫一時而今剛度過18年鐵窗生涯的陳伯達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公安部提審我,我作為犯人,不能不答複提問。對於采訪,我可以不接待,不答複。”對於這位對自己不抱歡迎態度的采訪對象,葉永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如何才能使他知道我毫無惡意,使采訪順利地進行呢?該用怎樣的語言才能使他跟我愉快地合作?於是,葉永烈略一思索,告訴陳伯達,1958年,陳伯達到北京大學作報告,他作為北大學生聽過這個報告:“當時你帶來一個‘翻譯’,把你的閩南話譯成普通話。我平生還是頭一回遇上中國人向中國人作報告,要帶‘翻譯’!”多麼有趣的往事,陳伯達一聽,哈哈大笑,感到麵前的這位不速之客很親近,氣氛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原先尷尬的采訪終於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葉永烈45萬字的《陳伯達傳》也就增添了不少資料。

從以上事例可以知道,思維快捷在論辯中的重要性,它與語言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出其不意地占領論辯中的製高點,而後居高臨下克敵製勝。其實,在論辯中,思維速度也就是說話速度,思維快速也就是構思快速,這種構思方法常常在論辯中擁有著很好的用武之地。要熟練運用好它,需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思維的敏捷性表現在能夠迅速地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迅速意識到問題的症結所在並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二,快速構思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礎。這就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需要平時知識積累的廣度和深度。如若不然,你會在談話中陷入思維空白的狀態,使得自己的說話在他人麵前顯得相形見絀。

知彼知己攻守有度

辯論場上,常常是唇槍舌劍,寸理力爭,一方取勝不僅決定於闡述的道理,也在於所使用的辯論技巧。因此,研究和提高辯論的藝術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明辨是非

墨子說過:“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意思是說,辯論就是要弄清是非界限,考察治亂的原因,懂得同一和差別的客觀根據,考察概念和事物的關係,權衡利弊得失,解決心中的疑惑。列寧也說,在辯論中,“更要冷靜地分析論據,更詳細地、更簡明地說明事實真相,這樣,也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獲得絕對的勝利。”可見,辯論的基本要求就是使人對事物的是非、因果、異同、利弊、聯係等有一個清楚的了解與認識,使人明白事實的真相。因此,辯論中要戰勝對方,基本的戰術和首要的辦法就是辯明,使對方明白。辯論技巧有以下幾種:

一是分析立論理由。

分析立論的理由,分析理由的內涵,使之條理清楚,因果分明,主次分明,表裏分明,以證明自己觀點、理由的正確,顯示自己立論的嚴謹。

二是表明立論根據。

把立論的根據、理由講清楚,把論據,特別是事實論據說明白,以釋疑惑,以顯示自己立論的確鑿無誤。

三是辯證對方是非。

指出對方論據的不真實,指出對方論據似是而非,歧義叢生。

靜觀其變

采取守勢,堅守自己的主張與論點是一種以逸待勞的辯論技巧。運用中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加固自己“堡壘”,轉移對方攻勢。

可采用不斷加固自己的“堡壘”,堅持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則與觀點,令對方久攻不下,攻勢漸弱漸緩;也可采用適當方法轉移對方攻勢,即轉移對方的攻擊方向、攻擊對象。如使其由正麵進攻轉為側麵進攻,由實質性問題轉入枝節性問題,均可使對方攻勢減弱。

二是質問勞乏對方,我方以逸靜觀。

采用多提問題的方法,實行自衛,尤其是多提一些難題。向對方連連質問,使對方忙於籌思應答,不暇進攻。而我方則以逸待勞,靜觀其變,伺機反擊。

三是抓住有利論題,防止對方胡攪。

辯論中,應防止對方轉換論題,力求使辯論緊緊圍繞中心論題進行。如對方將論題轉換到對方所長、我們所短的論題上去,顯然於我方不利;再如,對方用轉換論題,甚至胡攪蠻纏來掩飾自己的失誤與疏漏,也會給辯論造成嚴重阻礙。因此,在辯論中,遇到對方有意轉換論題時,應當及時指出,迅速糾正。

先發製人的辯論術

先發製人的攻擊性辯論技巧可分為正麵、側麵、包圍、迂回等。正麵攻擊,指直接駁斥對方的論點,尤其是中心論點;側麵攻擊,指從側麵駁斥對方的論據或指出對方論據邏輯上的毛病;包圍進攻,指對對方核心論點周圍的分論點及論據逐一進行駁詰,最後推翻對方的核心立論,全麵否定對方的命題;迂回攻擊,指遠距離地攻擊,如從挑剔對方的辯論態度不妥或辯論風度有失開始詰難,進而抓住對方的辯論企圖,深入進行駁詰。

下麵介紹幾種具體的進攻辯論技巧:

誘其說“是”

“蘇格拉底式問答法”在辯論中有其特殊的功效,即能誘使對方多說“是”。通常情況下,那些老練的心存戒備的對手是不會輕易說出“是”的。日本明治時期的名醫、軍事家大村益次郎是位板著麵孔、很難與之交往的人。一次,鄰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氣很熱,是不是?”他卻愛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來就是熱的。”假若他順著對方的問題回答:“是的,的確很熱。”這樣,自我防衛的態勢就先瓦解了。

如何誘使對方說“是”,一般在辯論開始時切勿涉及有爭議的觀點,而應順應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有共同語言的話題,從對方的角度提出問題,誘使對方承認你的立場,讓對方連連說“是”,與此同時,一定要避免讓他說“不”。

巧析岔題

在辯論中一旦發現對方把話題岔開,你不必打斷,你應立即分析其用心。一般來說,岔題的出現,或是由於一時不慎,或是由於突然聯想起另一件事,或是由於有意把話題扭到另一方向。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對方說不了多久,就會自己發覺而顯露窘態;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他一旦省悟就會很快地回到原來的話題上來;如果是第三種情況,對方會繼續朝著岔開的方向說下去,毫無“回心轉意”的跡象,你就可以據此推斷出他是有意扭轉辯論的方向,從而立即采取相應對策,避免對方伎倆得逞。

借題發揮

在辯論中,當我方受到攻擊時,可以不直接從正麵答辯,而借助論敵提供的話題進行還擊,從而改變論戰的局勢。這種對策的關鍵在於一個“借”字,能否借為己用,決定於辯論者的論戰經驗和思辨能力。1959年美國副總統尼克鬆訪蘇,在此之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在尼克鬆與赫魯曉夫會晤時,赫對尼說:“這個決議臭極了,臭得像剛拉下的馬糞,沒有比馬糞更臭的東西了!”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鬆難堪。誰知尼克鬆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錯了,比馬糞臭的東西是有的,那就是豬糞。”因為赫魯曉夫年輕時當過豬倌,所以,尼克鬆借題發揮,歪打正著,使赫魯曉夫臉上泛起一陣羞澀的紅暈。

逼其亮底

對形狀不全的圖形或半截子話所作的解釋,可以顯示人的性格和內心的狀態。利用這個方法所做的測驗叫“投影法”。在辯論中,你可以運用“投影法”逼對方亮底,即把話說到一半就故意停下來,然後讓對方接下去說。例如:“這麼說,你的意思是”,“如此說來,這個論點是”,“照你的話說,他的意思是”……當你用這些半截子話去誘導對方時,對方十有八九會像這種方法所顯示的那樣,不假思索地把這句話按他的意思說完,這時,你就輕而易舉地又多了張“底牌”。

自信者的語言有力量

辯論者應具有多種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是辯論者必須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質。辯論時,自信我方必勝,對方必敗,有戰勝對方的勇氣,才能用語言的力量征服對方。

我國學者彭倚雲,是世界最著名的行為治療專家阿加爾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這個令人羨慕的學位正是彭倚雲借助語言的力量取得的。在麵試時,師生激烈爭論了兩個小時。

阿加爾教授咆哮如雷:“你認為你可以說服我嗎?”

“當然不一定,因為我還沒有出生時,你就已經是心理醫生了。”彭倚雲毫不示弱,他響亮地答道:“隻有實驗本身能說服你或者我,但是如果沒有人來做這些實驗,那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我與你誰對誰錯。”

“就憑你那個實驗方案?我馬上可以指出它不下10處的錯誤。”

到這時,雙方的爭論火藥味十足,看來很難繼續下去。

彭倚雲接著說:“這隻能表明實驗方案還不成熟。要是你接受我當你的學生,你自己可以把這個方案改得盡善盡美。”

“你想讓我指導一個反對我的理論的研究生嗎?”

“我是這樣想的。”彭倚雲笑了起來,“經過這兩個小時的爭吵,我知道牛津大學是不會錄取我了。”

“最後我問你,”阿加爾教授在倔強自信的中國小姐麵前漸漸讓步了:“為什麼你要選擇行為治療這一科目?為什麼要選擇我做你的導師?”

“因為你在那本書裏曾寫道:‘行為治療的目的是為了給予在心靈上備受痛苦的人一個能回到正常生活的機會,從而享受正常人應有的幸福和權利’。老實說,你書裏的其他話我不一定讚成,可這句話我能給予全心全意的讚同。”

“為什麼?”

“因為我知道不能做正常人的痛苦,也曾看見許多人因為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權利而痛不欲生。我覺得行為治療能讓心靈畸形的人重新做正常的人,不再忍受精神折磨。在這一方麵,我完全讚同你的看法,也許咱們的分歧隻在於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這種治療。”

最後,這位四五年才收一名研究生的教授被彭倚雲小姐的自信、雄辯征服了,而彭倚雲正是靠著自己的見解和辯才做了阿加爾的學生。

上例中雙方的辯論氣氛緊張,都試圖壓服對方。彭倚雲憑借自己高超的講話水平和堅強的自信,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令倔強暴躁的阿加爾教授認同和接受了自己。

逆向反駁攻其不備

在論辯的即興演講中,有很多情況不能直接找到對方的破綻。這時,我們就需要靜觀其變,以守為攻,靈活變換進攻的方位,給對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逆向說理就是一種很好的反駁思路。

逆,顧名思義,是指方向相反。逆向說理的思維方式就是一反按常情、常理、常識、常規、常論、常法等思考問題的方式,跳出“常規定勢思維”的圈子,向相對、相反的方向和角度進行思考。此法用於論辯,是指論辯者善於從截然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來即興論辯的一種思維方式。

戰國時期,吳起在魏國當了將軍之後,和待遇最低的士卒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不騎馬,自己攜帶糧食,為士卒分擔勞苦,深得士卒的擁護和愛戴。

有一回,在吳起軍中,一位士兵得了毒瘡,吳起知道了,就用嘴為他吸膿,其愛兵之心感動了整個部隊。然而,那個士兵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卻放聲痛哭。人們不知其故,奇怪地問她:“你兒子不過是一個最底層的小士卒,人家一個將軍不惜屈尊為他吸膿,你還哭什麼啊!”那位母親回答道:“你不知道,以前吳將軍曾替這孩子的父親吸過膿,他爸爸打起仗來就奮不顧身,從不後退,最後死在戰場上。現在吳將軍又給我兒子吸膿,我老婆子不知道這孩子又會死在什麼地方了,所以才哭啊!”

將帥愛兵如子,和士兵同吃、同睡、同行軍、同甘共苦,以德樹威,這樣在軍隊中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打起仗來,士卒一個個奮不顧身,英勇殺敵,這樣的軍隊當然無往而不勝,無堅而不摧。

聽聞吳將軍親自為兒子吸膿療傷,老母親應該感到的是安慰,將兒子送到這樣一位“愛兵如子”的將帥帳下,兒子在生活上就不會有什麼困難。然而老母親沒有這樣認為,她結合自己丈夫因受惠於將軍,最後在戰場上奮不顧身、寧死不退的事跡,推測兒子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因而號啕痛哭。這老母親思考問題正是運用了反常的思維方式,讓人不得其解,而答案和結果又在情理之中。

逆向反駁在即興論辯時,有時要單刀直入,有時又要巧於迂回,避實就虛,即避免直接接觸正題,采取各種方法,迂回地表達主題,使對方不知不覺地接受辯者的觀點。

唐朝有一位縣令愛畫虎,但總畫得像貓。每每畫畢總要手下人評論。說好者他高興,說不好者他懲罰。

有一次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差役,口齒伶俐。這天,縣令又畫了一幅畫,要他評說。

“老爺,我有點怕。”差役戰戰兢兢地回答。

“哎喲,怕什麼,別怕,老爺我就什麼也不怕。”

差役說:“老爺,您也怕。”

“什麼?老爺我也怕,我怕什麼?”

“怕天子。老爺,您是天子之臣,當然怕天子呀!”

“晤。”縣令語塞,“對,老爺怕天子。可天子就什麼也不怕,嘻嘻,對不對?”

“不,天子怕天。”

“怕天?哼,有道理。”縣令來了興趣,追問差役,“那麼,老天爺又怕什麼?”

“怕雲,怕雲遮天。”

“雲又怕什麼?”

“怕風。”

“風怕什麼?”

“風怕牆。”

“牆又怕什麼?”

“怕老鼠,老鼠打洞。”

“有道理。我再問你,老鼠怕什麼呢?”

“老鼠最怕它。”年輕的羞役指著畫一本正經地說。

老鼠怕貓,老爺畫虎如貓,差役沒有直說,而是巧妙地采用了迂回進擊的方法,用另一種形式指出來,縣令當然心知肚明,但也無可奈何。

有一次,王某與女友一起去水果攤買葡萄。在挑好葡萄剛要付錢時,其女友發現很多葡萄有蟲咬過的痕跡,這時王某對攤主提出:“這葡萄不好,還有沒有別的品種。”那攤主愛理不理,叼著煙頭斜著腦袋說道:“葡萄不好,你可看清了,這可是正宗的吐魯番葡萄,貨真價實。”其女友見對方態度傲慢,出言不遜,剛要發火,王某在一邊道:“算了,我們不買了。”“不買?都稱好了想不買?你存心跟我抬扛鬧著玩是吧。”這時,圍觀者很多,其女友臉色非常尷尬。王某問:“你知道吐魯番的葡萄為什麼好吃嗎?”對方愣了一下,答不出來,呆在那裏不知所措。王某接著說道:“就是因為它從不被蟲咬,你的葡萄上有蟲子咬過的痕跡,你的葡萄不是正宗的吐魯番貨。”對方一時反應不過來,趁此空當,王某攜女友馬上離開了人群。

逆向思維,常借助快速變換思路、靈活改變說話的角度,迂回進擊,想常人不敢想和不能想,說常人不敢說,神出鬼沒,變化多端,使人難以預測而出奇製勝。其結果常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學會適時轉換話題

在即興論辯演講過程中,論辯雙方常常會出現堅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情形。由於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順著話題進行論辯,有時會陷入論辯雙方相互僵持的局麵,使論辯變得毫無趣味,空耗人力。有時還會使一方陷入窘境,為對方的鋒芒所指。這時雙方或單方就需要巧妙地轉換話題,使雙方的論辯在“山重水複”之時,重新轉入“柳暗花明”的境況。

話題轉移是指把原來的話題岔開,巧妙地引入其他話題,繞開論辯雙方出現的鋒芒和暗礁。

1988年7月22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同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克裏姆林宮舉行會談。整個會談高潮跌宕,扣人心弦。

戈爾巴喬夫有一次竟用拳頭將桌子敲得咚咚作響。他聲稱:“據說,在日本居然有人說什麼:‘今後隻要日本持續不斷地增強經濟力量,蘇聯便將乖乖地屈服於日本的經濟合作。’殊不知,這是大錯特錯的,蘇聯絕不屈服。”

中曾根也不示弱,他以強硬的口吻批駁道:“盡管如此,兩國加深交往也是重要的。阻撓兩國關係發展的,正是北方的領土問題。鑄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斯大林錯誤地向屬於北海道的島嶼派遣了軍隊。”

談話至此,如果雙方繼續就此問題開展針鋒相對的辯論,兩位領導人可能會不顧各自臉麵爭得麵紅耳赤,畢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蘇聯不會因為日本經濟實力的強勁勢頭而乖乖屈服於日本的經濟合作,日本也不可能因為兩國的交往而在領土問題上一再退讓。為了避免會談陷入僵局,聰明的中曾根先生話鋒一轉,接著又說:“我畢業於東大法律係,你走出的是莫斯科大學法律係的門檻。我們倆同屬法律係畢業生,理應了解國際法、條約和聯合聲明是何物。國際上都承認日本的主張是正確的。”

中曾根根據兩人都畢業於法律係這一既定事實,適時拋出隱語,既然你懂法律,你就必須遵守國際法、條約和聯合聲明的規定,在法律麵前,國與國之間是平等的,各國都必須互相尊重,蘇聯也不例外。

此時,戈爾巴喬夫也聽出了中曾根的話外音,你說我不懂法律,我哪裏是不懂法律啊,我隻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已。戈爾巴喬夫巧借他們都學法律的話題,話鋒一轉,笑容可掬地答道:“我當法律家吃虧了,所以變成了政治家。”巧妙地順著對方的話題,以自謙的形式避開了中曾根有關領土問題的鋒芒。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20世紀70年代的中東戰爭期間,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率領美國代表團前往埃及與總統薩達特進行和平會談。會談一開始,薩達特說了幾句寒暄話以後,就讓基辛格看了一個“埃及—以色列脫離接觸”的計劃。然後薩達特吸了一口煙,征求基辛格的意見,要他表態。

針對這個計劃,以色列要作很大讓步,而埃及的交換條件又含糊其辭。所以基辛格不能同意。精明老練的基辛格說:“在我們談判手頭的事務以前,可否請總統告訴我,你是怎樣設法在10月6日那天如此成功地發動了那次令人目瞪口呆的突然襲擊的?那是個轉折點,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個轉折點的必然結果。”

薩達特眯著眼睛,又吸了口煙,微笑著,放棄了要基辛格對計劃表態的要求,而是應基辛格之求,興致勃勃地講起了那次襲擊。

基辛格在此巧妙地岔開話頭,把話題焦點轉入到對方有成就感的事件上來,滿足了對方的虛榮心和自信心,使對方心情愉悅,談興十足,進而暫時回避了對方所想聽到的表態。

話題轉移法作為論辯中使用的詭道思路之一,其關鍵在於一個“巧”字,要善於順著對方的話鋒或抓住對方的心理,巧妙地將論辯主題轉移,在不知不覺中繞開論辯鋒芒。

以其人之道治其身

在論辯中常常可以仿擬對方說話的內容或思路,擬造一個與對方話語結構相同但意義與攻擊方向相反的例子來對付對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種辯論的思路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環環相扣的必然聯係,比如甲現象必然與乙現象有關,乙現象又必然會引出丙現象。在一係列環環相扣條件下,通過第一個條件可以得出另外一個意義相反的條件,用以製服對方。

明朝時,南昌寧王朱宸濠自恃是皇族後裔,一天到晚隻知道吃喝玩樂。有一天,他的一隻掛著有“禦賜”金牌的丹頂鶴獨自跑到街上,被一條狗咬死了。朱宸濠氣得暴跳如雷:“我這白鶴是皇上賜的,脖子上掛著‘禦賜’金牌,誰家野狗竟敢欺君犯上,這還了得!”

當即他命令家奴把狗的主人捆綁起來,送交南昌知府治罪,給他的白鶴抵命。當時南昌知府名叫祝瀚,對寧王府的胡作非為很是不滿,就對寧王府的管家說:“既然此案交我處理,請寫個訴狀來。”

管家耐著性子,寫了個訴狀。祝瀚接過訴狀,立即命令衙役捉拿凶手歸案。

管家忙說:“人已抓到,就在堂下。”

祝瀚故作驚訝地說:“狀紙上明明寫著凶犯乃是一條狗,本府今日要審狗,你抓人來幹什麼?”

管家氣急敗壞:“那狗不通人言,豈能大堂審問?”

祝瀚笑道:“貴管家不必生氣,我想隻要把訴狀放在它麵前,它看後低頭認罪,也就可以定案了。”

這時,管家跳了起來:“你這個昏官,走遍天下,哪有一條狗是識字的呢?”

祝瀚嚴肅地說道:“如果狗不識字,它也就不能認識鶴脖子上的金牌;如果狗不認識鶴脖子上的金牌,也就談不上什麼欺君犯上;如果狗不是欺君犯上,就不能處治狗的主人。”

幾句話把管家說得啞口無言,隻好作罷。

在這則對話中,祝瀚利用狗不識字,不存在欺君犯上,所以不能治其主人的罪,把條件一層層分析透徹,最後辯倒管家。在此過程中,祝瀚隻是反向地利用了管家的觀點,仿擬他的思路而展開的。

在運用仿擬這一思路反駁時,我們可以不去考慮所使用的表述結構是否正確,是否有效,隻要與論敵的表述結構相同,就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同,收到絕好的反擊效果。因為仿擬隻在於“破”,而不在於建立自己的論說體係。

有一個小孩在麵包店買了一塊兩便士的麵包,他覺得麵包比往常買的要小得多,便對老板說:“你不認為這塊麵包比往常的要小一些嗎?”

“哦,沒關係。”老板回答道,“小一些,你拿起來就輕便些。”

“我懂了。”

男孩說著,就把一個便士放在櫃台上。正當他要走出店門時,老板叫住他:“喂,你還沒付足麵包錢。”

“哦,沒關係。”小孩有禮貌地說,“少一些,你數起來就容易些。”

在這則對話中,小孩並沒有直接說出老板的回答是強詞奪理,而是不動聲色地以對方的思路為己所用,用對方的方法攻擊對方,達到了以牙還牙的目的。

適機發揮即興辯解

即興辯解不等於信口開河,即興辯解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具有臨場突發性、隨機性的特點,如果脫離了機智的思考,就會使辯解一敗塗地,因為除了道理的深入人心是不能說服別人的,隻有在即興辯解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才會使辯解取得有效的結果。

在辯論實踐中,並不是每臨突變都能當即捕捉到對手漏洞的。有時就是拿到了對手的破綻,也會因為時機、氛圍的製約而不能當即派上用場。這時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1966年,某學校的物理教師劉老師,奉命為紅衛兵將召開的大會安裝擴音設備,在修理調試時,劉老師把耳朵貼近擴音機聽了聽,竟被誣為“偷聽敵台”。頓時,劉老師成了一個反動分子,被押上了批鬥台。大家知道,那是一個有理講不清的年代,更何況劉老師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呢?

或許是因為這是一場“突發事件”,事先沒有準備的緣故,除了有人上台讀了一通臨時拚湊的批判稿之外,再就是例行的呼口號,之後便出現了小小的冷場。幾個會議主持人見狀,忙湊到一起商議如何“加溫”。

“劉老師,你為何光天化日之下偷聽敵台?”在沉寂的氣氛中台下有人倏然地發問。坐在台上的紅衛兵頭頭看到有群眾自願參加批判,便停止了商議,一個個露出欣喜的神色。

“我……我實在沒有偷聽敵台呀!”低著頭的劉老師小心翼翼地分辯著。

“你還不老實!”隻見剛才發問的人繃緊了臉,氣衝衝地疾步登到台上——啊!呂老師?台上的劉老師頓時傻了眼。沒等劉老師反應過來,呂老師又劈頭問道:“那你耳朵貼近擴音機在聽什麼?”

“沒聽什麼。”劉老師忙不迭地回答,心頭驟然升騰起一股憤恨——呂老師啊呂老師,咱們同學一場,真想不到你竟是個落井下石的無恥小人!

“沒聽什麼?”呂老師兩掌一拍,“難道你耳朵是貼了一塊鐵板嗎?能一絲聲音也沒有聽到嗎?”

“不不,機子裏有嘈雜聲,還有……”劉老師語塞了,額上沁出細細的汗珠。

“還有什麼?”呂老師依然緊追不放。

“還有嘰裏咕嚕的外國語——我聽不懂。”劉老師沮喪地回答。

“聽不懂?你有沒有學過英語?”呂老師話鋒一轉。

“英語沒學過,學校裏學的是俄語。你不也跟我一樣學的俄語嗎?”劉老師不由反詰起呂老師來,目光帶著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