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記(1 / 1)

要想成為優秀的銀行職員,眼睛就要往遠處看,時刻關注自己的未來,把現在所做的一切都看成為未來打造的發展平台。

優秀的銀行職員一定能夠讓自己的崗位高速並且高效運轉。

實現理想不能光靠想,必須要付諸實踐,還要天長日久地堅持下去。誰堅持到最後,誰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

自我營銷的過程就是樹立自己良好形象的過程。這可以增加個人的職業魅力,提高人際支持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尋找切實的發展機會。

無論你多麼優秀,都需要這個營銷的過程,讓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

職業風險在加大,銀行職員能做的,就是為自己增加一道崗位“護身符”。

加強崗位經營,增加自身價值,可以讓自己慢慢變得優秀。隻有優秀的職員才可能成為銀行的“績優股”。

隻有認真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銀行職員才能成為銀行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用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

行文至此,似乎圍繞本書主題的話已經說完,但是和上幾本書出版時一樣,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便贅言於後。

提起銀行,多數人會聯想起氣派的大樓、優雅的環境、豐厚的收入,然後陷入“羨慕、嫉妒、恨”的糾結之中。銀行之外的人糾結,因為他們拿“一般”的行業與銀行比,行業性的光芒讓他們對銀行既向往又痛恨;銀行之內的人也糾結,因為他們拿“更好”的崗位或“更好”的行業與自己比,現實的落差讓他們麵對銀行的崗位既不滿又不舍。於是很多人在這種不切實際的比較中失落了,糾結了,迷茫了,他們在進與出、走與留之間彷徨著,等待著。機會就這樣在他們身邊悄悄地溜走,成功也離他們越來越遠。

人們之所以糾結,是因為對自己和環境沒有一個全麵、透徹的了解,並缺乏麵對困難的勇氣。舒適的工作環境、豐厚的工作報酬、體麵的社會地位,誰都想要,但這些並非隻有銀行能提供,無論你在哪個行業和單位,隻要你做得夠好,自然就會擁有這些。但是,做好、做得完美,顯然不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能夠做到的,它需要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如同登山一般,初時有“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的豪情,途中有“登山怨迢遞,臨水惜芳菲”的勞累,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不滿,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困惑,有“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迷茫,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無奈,但當你爬到山巔時,又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超然。也隻有站在山巔,你才會擁有這一切,而登上高峰的人不會隻有一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作本身的差異不能決定生活的好壞,進入銀行並不代表生活就是一片坦途,銀行本身的風光也不能說明銀行工作的簡單與輕鬆,更不能掩蓋銀行職員的痛苦與辛酸。進入“差”的行業也不代表人生再無起色,隻要你做得好,一樣可以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將工作做好,說易行難,這需要我們有飽滿的激情,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個中滋味隻有自己能夠體會。要做得好,不能隻靠激情、努力和積累,若是你一味地死幹、蠻幹,即使再努力、再辛苦、用再長的時間,一樣難以取得成功。成功一定有方法,工作的內容千差萬別,工作的方法卻大同小異,成功的方法更是少之又少。本書雖然講的是銀行職場的成功之道,卻是所有職場的普遍規律,銀行之外的朋友一樣可以參考。

本書列舉了大量的案例,在案例中,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這一次次的成功與失敗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更是一個又一個的經驗和教訓,大家可以借鑒和吸取。隻有這樣,才能讓你成為最好的職員。

說到這裏,想引用一首歌的歌詞作為本書的結束語: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

自己的價值是多少

我們應該做什麼

這一生才不會浪費掉

我們到底重不重要

我們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

人家會不會覺得可笑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不要老是坐在那邊看天空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動

還有誰可以幫助你成功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不要讓自卑左右你向前衝

每個人的貢獻都不同

也許你就是最好的那種

最後,感謝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侯光明先生為本書作序,感謝汪濤、司江偉、胡金焱、劉新民、益虎、石子強、王國強、汪健豪、梁林、陳崇正等專家力薦本書,感謝宋士平等同事為完善本書所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劉慧、任紅波老師為本書的孕育和催生所做的努力。